现在来扯「道德经」第三章。这一章有点不好讲,所以,酝酿了挺长时间。
此一章原文: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通智)者不敢为也。
[3]为无为,则无不为。
我把这一章分了三段,这样讲起来好讲。我先从最后一段讲起。
“为无为,则无不为。”这是老子的名言,是「道德经」的核心,也是被很多人所误解的。
为是做的意思。无为,就是不做。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这是一般人的理解。如果,老子提出来的理论就是这么简单的话,这部「道德经」流传三千多年,成为经中之经,那岂不是一个笑话吗?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按规律办事。
前面三讲中都已经反复的强调,「道德经」这本书,上讲天道,下讲人道,天道,就是自然规律,或者,更确切讲是宇宙法则,宇宙规律。无为,就是按规律办事,按宇宙法则办事。那既然是办事,就还有得做,为什么又叫无为呢?相对而言嘛,要不怎么说语言是有限的,一说就错。
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有为与无为的故事。那就是拔苗助长。
一个农民,嫌禾苗长得慢,于是,很勤劳的,起个大早,忙得不亦乐乎,把禾苗都拔高了一些。这样,他很开心,他想,他的庄稼,要因此比其他人的长得要快了。而邻居呢?则在家里睡觉,喝酒,打牌。结果,第二天,那个农夫到田里一看,傻眼了,庄稼全死了。
拔苗助长,这就是有为,躺在家里睡觉,喝酒,打牌,这就是无为。结果,无为反而比有为做得更好。
还有个故事,大家也比较熟悉,就是诸葛亮巧借东风,及草船借箭。东风不来,周瑜急得吐血,箭造不出来,鲁肃直为孔明着急,孔明呢?又是建坛做法,又是喝酒聊天,笑谈间,该办的事都办了。为什么?这就是无为。无非是诸葛亮懂天文晓地理而已,明白天道,掌握了宇宙规律罢了。
这个事情说着容易做着难?要想明天道真不那么容易。现在的家长,一心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与拔苗助长何其相似?
孔子讲:“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即随心所欲,无为即不逾矩。矩,就是规律,就是道。这两句话讲的完全是一个事,不同的表达而已。佛家又换了个词,叫圆融无碍,叫不执着。不执着就是无为,就是不逾矩,圆融无碍,就是随心所欲,就是无不为。
有些人对“不执着”也有误解,就象对无为的误解一样。以为不执着,就是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想。错了。如果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想,那叫石头,叫榆木疙瘩。这个不执着也是有前提的,前提也是要明道,明法,明心见性。所以,对于一些没有明道明心的人,你让他不执着,他就难以接受,就象让鲁肃别着急一样,他还是要着急。所以,如果对“不执着”理解不了,就试着理解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试着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只要有一个明白了,就都明白了。因为,讲的都是一回事。
好了,现在回过头来讲第一段。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通现)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段话不难理解,翻译过来就是:不崇尚贤能,那民众就没有什么好争夺的;不去标榜一些好东西,那老百姓就不会因此而偷盗;不去彰显人的欲望,老百姓的心就不会躁动。
问题就是,为什么呢?这不与现在人的观念相对立吗?这个确实很难难回答,使我想起甘地的一句话:“这个地球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的欲望。”
欲字,从谷从欠,欠是张着嘴巴还要吃的样子,谷就是山谷,一个人张着嘴巴还想要,想要多少呢?就象那山谷一样。有个成语叫“欲壑难填”,就是最好的注解。
老子这里描述的,其实,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自给自足,无争,无盗,无乱,够吃够喝够穿,平安无事,悠然自得。就象陶渊明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那样,这不是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最重要的,就是平复人心。幸福不是基于外在,而是源自内心。根本的,就是去人的分别心与贪欲。老子想要表达的是这个,释迦牟尼一直主张的也是这个。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意思。下一段“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明确的作了表达。
第二段: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段话,也是最常引起人争议的。一般人都会把这叫作愚民政策,所以,认为是消极的,是糟粕。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就忽略了开头那一句“圣人之治”,不是一般的管理。自己这样讲,得先自问,自己是不是圣人,若不是圣人,最好不要乱下判断。
何谓圣人?圣人就是明天道的人。天道是什么?天道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相处。
人的欲望不合天道。
回顾人类之前的几个文明,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后来都毁灭了。可以说是人类自己把自己毁灭了,也可以说是上天把人类毁灭了。因为,天道就是,物极必反。凡事不能过,过犹不及。
甘地是圣人,老子是圣人,朱熹也是圣人,因此,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是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来看问题的,而不仅仅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古时的科技那是相当发达的,这个不需要多讲。老早的古人,就已经制造出了天上飞的木鸟,地上走的木牛,还有更多的科技,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传承下来?为什么?因为,那会扩张人的私欲,把人类引向深渊。古人的技术,都是基于造福人类的发心之上的,现在的科学呢?如果为了造福人类,实在想不明白,原子弹,细菌武器对人到底有何益处?
很多人都会有和我曾经有的一样的疑问:如果中国不发展科技,落后于他国,岂不落后就要挨打?
我只举一个例子。有个女人,叫德雷莎,是个修女。有一次,两个国家在交战,战火很激烈。德雷莎听说阵地中间,还有些平民的孩子,修女不顾他人的劝阻,毅然向那些孩子跑去,结果,两边军人听说德雷莎在阵地中间,就都同时停了火。后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这个事情,无限感概,他说,让双方停火的事,他做不到,但德雷莎做到了。这不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吗?不就是以柔克刚吗?到底是什么让两边的军人停火呢?是德雷莎修女身上所具有的“德”。
魔王有多大的能量?但是,面对释迦牟尼的禅定,也是无可奈何。这就是邪不侵正。
回过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好不好?好。既然好,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抵不住西方的强势文化?最后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两个原因,一个是,阴阳更替,天之道也。一年有四季,五百年一兴衰,这是天道。草木有草木的荣枯,人有人的生死,国有国的兴衰。原因之二,让中国破落的文化,已经不是中国真正的文化。有句话总结得很好:“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满清之后无汉人,蚊革之后无信仰,改革之后无道德。”文化,信仰,道德,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到了清末的时候,这些文化已经被稀释了。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瞧不起中国,不是因为中国国力不强,而是因为,中国人的骨气没了,气节不再。有谁知道,当时宋朝被金朝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由此而招致忽必烈造大船7000艘欲灭之。由此就可知日本对当时的中国是何等的敬仰!
不是日本人不尊重中国,是彼时的中国已经不值得日本人尊重。
所以,老子的这个“愚民政策”,看似无为,看似愚民,但背后,却隐含着很深的道理。能让人不争,不盗,不欲,那是一种什么状态?能想象吗?那是一种民众高度自觉的精神状态,那是一种高度的文明。这种文明,给人的是一种敬畏,不要说侵犯,外人岂敢正眼视之?
就比如德雷莎修女,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使两边军队熄火,日本人穷凶极恶,但当面对虚云老和尚时,还是以礼相待。此正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老子所说“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正是此意。
最后的一句,是对前面的总结:“为无为,则无不为。”上面所说,让老百姓无知无欲,并不是愚,无知,并不代表无道。六祖慧能一个打柴的,王凤仪善人一个放牛的,但不能说他没们没有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这就是教老百姓无为,但已经再三强调,老子的无为,并非是无所事事,什么不做,傻子一个,而是依道行事。能依道行事,则人心不教而化,天下不治而安,如孔子之所言:“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如兵家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老子所言的这种无为而治,正是这样的一个境界。
不要问这样的正治能不能实现,先得问,有没有达到这样高度的圣人出现。
若无圣人,谈何“圣人之治”?但是,也不要因为没有圣人出现,就否定或曲解了老子的意思,无论怎样,他仍象黑夜的一盏灯,在人类步入最黑暗的时候,还能给人一点希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