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章,整个都是讲“道”的。到底“道”是什么?什么样子呢?老子试着来描述它。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字,简体字为“冲”,繁体字为“冲”,简体字又简化掉了一个点。不知道那些专家们为什么要这么简化,真是没有必要,三点水不失其本意,两点水就让人费解。
冲字从水从中,意思就是水中。水中是什么样子呢?一个是水深,一个是水流湍急。冲字常组的词有“冲动”,冲即动,动即冲,这属于同义词组,把两个同义的字合起来用。这个意思就来自于水的冲击力。又比如“冲撞”,这人很“冲”,这些意思,都是从水流的冲力中引申出来的。
“而用之或不盈”的“盈”字,下面部分,是一个皿,就是容器。上面,是从人,从反止,止甲骨文画的就是一个脚丫,反止,就是倒过来的脚丫,即“各”字的上部。也就是说,盈字上面部分,画的是一个人,然后强调了脚部,并且在脚部用倒着走的脚来表示。盈字的本义就是“倒进器皿中的水流了出来”,这个意思,后来就由“溢”字来承继了。盈,就是水满而溢出的意思。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就出自『易经』64卦中的坎卦。其彖(tuàn)辞曰:“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九五爻(yáo)的卦辞曰:“坎不盈,祗既平,无咎。”这里科普一下。坎卦是由两个经卦的坎卦重合而成的坎卦。很多人可能都晕了,什么意思?从万物的生成来说,最先是有太极,由太极生出了阴阳,由阴阳又变出四个最重要的物象,即天地日月,由四象又生出八卦,这就是经卦,经卦就是最基本的卦的意思。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由这八个经卦互相的组合,又生出了64个卦,因为是重合而产生的,所以叫重卦。在最基本的八个卦里有一个坎卦,在重合而得的64卦里,也有一个坎卦。就是这个样子。
『易经』的64卦,就是对大自然的概括。中国古人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古人学习东西,不需要搞什么科学研究,天即是人,人即是天,看一看自然现象,就能推算出人是怎样的情况,人有五根手指,有五观,所以,天就有五行。天有日月,所以人就有男女。就是这样。『道德经』中有讲到,“上善若水”,这个话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就是通过观察水而得来的。『易经』中的坎卦,就是对水的各种状况的描画。九五爻是帝王之位,也就是尊贵的位置。就好比那个刘备,出身帝王之家,汉室宗亲,所以,既便是在他最不得意的时候,也总还保持其贵族的气质,这就是“行险而不失其信”。
九五爻“坎不盈,祗既平,无咎。”意思是说,水的品德,不求满盈,只要平平的就好,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过错。也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兵法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怠”,百战不怠,不是百战百胜,而是百战不失败。打一百次战争,没有一次失败的,那就是最大的胜利了。这些,包括老子『道德经』中的这一章,根本的,都是出于『易经』。我提到说,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从『易经』而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回过来还说这句话。“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什么样子呢?道是既深且又变动不居,其功用看起来平平的,就象河水一样,长流不息,既不溢出,也不干涸。“用之”,既可以说是使用,也可以说是功用,在这里,主要是指功用,既道的作用。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深水。道啊,就象那深渊一样,好象是万物的发源之处。这是对道的赞叹与形容。
第一句“用之或不盈”是讲“道”的功用,那道的功用又是什么呢?就是接下来所讲:“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磨掉锐气,解决纷争,与光芒相和,与微尘混同。这个怎么理解呢?让我想起曹操把酒论英雄时对龙的一段赞叹:“龙者,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段话就是对老子这句最好的批注。那曹操这段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是来自于『易经』,『易经』中的乾卦。乾卦彖辞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就是大和谐。与天道相合。孔子的批注是:“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是对“太和”最佳的批注。而“太和”是乾卦的卦德。另外,乾卦中有一个“用九”,我看了很多家的批注,到目前为止,从古至今,能把这个“用九”理解到位的,廖廖无几。其实,前面我讲的这些,老子所说的道也好,曹操所说的龙也好,孔子的批注也好,这些,简单来说就是“用九”。具体的,就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什么时候讲『易经』的时候再来专门探讨这个用九。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几句是讲“道”的,但是,为什么要讲“道”呢?为了要学“道”,用“道”,把这个道用到人事上,就是人道,做人之道。做人不要锋芒毕露,俗话所说的,棒打出头鸟。做人就是要调和各种矛盾,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该发光的时候,要发光,该退隐的时候,要退隐。就是曹操所讲的那段关于龙的描写。
“湛兮,似或存。”这句,也是对道的赞叹与形容。道,既深邃,又清晰,既饱满又凝重。似乎不存在,但又真实的存在。那是什么?不就是自然规律吗?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道”是怎么产生出来的,那好象在天帝出现之前就有了。
关于老子对道的描写,对比释迦牟尼,可以看出,老子是从外在来观察宇宙的,而释迦牟尼是从内在,这个内在,即自心本性。老子认为,道“似万物之宗”,而佛却认为“心生万法”。自心乃是万法运作的根源。如六祖慧能所悟到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不生不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摇动,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认识,就是真正的认识到“天人合一”,或者说是天人本一。这应该说,比老子所看到的更为圆满,更为究竟。
但是,虽然老子没有明确地讲天人本一,但老子所根本坚持的是“道”、“德”混一,这与天人本一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也不能说老子与释迦牟尼哪个更牛,只能说,二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一切万有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