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一切更美好!
www.mesian.cn

【常说道德经】第十六章:如何见道?

发布日期:2022-12-08 19:52:37   来源 : 象数演易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944
玉常 象数演易 发布日期:2022-12-08 19:52:37  
944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章是讲如何修道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笃,这里作副词用,甚深的意思。达到虚的极致,静的极致,就可以见道了。


从这一章就可以看出来,佛道不分家,殊途同归,万法归宗。老子的修行方式与释迦牟尼并没有两样。老子的“虚”,在释迦牟尼那里,就是“空”,“静”在释迦牟尼那里就是“禅”,禅的另一种叫法是“静虑”,或者说是“止观”,是一样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蓬勃生长,通过虚静,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一切的循环往复。有些人习惯于把佛家与道家截然分开,找出二者的各种不同。但我不这样看,二者本质是非常相近的,无非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而已。老子这里讲的,与释迦牟尼成道何其相似!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打坐,进入到一种虚静的状态,然后发现了道,他从禅定中出来后说:“原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着妄想而不可得。”释尊三转法轮,所讲即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即佛家所说的轮回,用一个字来讲就是“复”。所以就知道,老子这里所讲的修行方式及所见的道,与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见是一个东西(释尊初转法轮所讲“苦集灭”,也是叫作“道”的)。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各种各样的事物,最终都会回到它们本来的样子。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什么?老子没讲,因为,那个东西是讲不出来的。就象释迦牟尼,他也没说他看到的事物的根本样貌到底是什么。


好象这样说也不确切,因为,老子接着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回归到生命的本源就叫静,静就叫回归生命的本源。这都是无可奈何,不得已而说之,言语道断,一说就错。老实说,佛家600部般若经也没把佛到底是什么讲清楚,又怎么指望老子用5000言就能把道讲清楚呢?佛、道,都是要亲证的,而不是靠别人说就能说明白的。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什么是常?常就是规律,就是自然,就是如是。《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或者说,世间的一切现象,应观如是。应该把一切的现象看作是自然规律,本来如此。不懂得规律,不按规律办事,瞎胡来,象拔苗助长那样,这就是自取其祸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道了规律,当然,老子这里讲的规律,并不仅仅指自然规律,与释迦牟尼一样,讲的是世出世间一切的规律,按佛家的话说叫般若,叫根本智,就是释尊开悟后说的“智慧德相”。老子说“知常曰明”,这个“明”与释尊所言“明心见性”的一般无二。明心见性就见道了,见道之后再进一步修证,就可以到佛菩萨的境地了,到了佛菩萨的境地,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就没有什么不能包容的了。正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就是“知常容”的意思。


容乃公”,容者融也,用佛家的话来说就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用传统的说法叫“天人合一,天人本一”,讲的都是一个意思。有了这个思想,就不会执着于“我”,就没有分别心了,就会“仁者爱人”了,天下为公,神爱世人,慈悲为怀,这样的胸怀自然而然就有了。有了这样的胸怀,“公乃王”,在世而为王为圣,出世则为神为菩萨为佛,“王乃天”,天是道家的说法,实际上,天就是佛,佛就是天,就象父亲,可以叫“爸爸”,也可以叫“Father",不会因叫法的不同所表述的对象就不一样。“天乃道”,就象“爸爸”还可以叫“爹”,道又是另一种叫法,讲来讲去,都是一个东西,怕人听不明白,才这么啰嗦。


道乃久,没身不殆。”秦始皇想长生不老,结果没成功,孙悟空也是想长生不老才外出访师学道,但最终,他成佛了,他的猴子猴孙们还是没有长生不老。这是没有捷径的,要想长生不老,就要真正得道,得道之后就可以与天地齐寿了,什么是与天地齐寿?真得道了,就“天人合一”,与天地合为一体,当然是天地有多长寿,自己也就有多长寿了,所以说是“没身不殆”,永远不会死,也不会有什么祸殃了。依《心经》的话来说就是“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话只能讲到这里了,井底之蛙不从井里跳出来,光凭天上的云雀再怎么掰活,它也仍闹不明白天是什么样子。




-END-



老子
佛家
身不殆
CONTACT US
www.mesian.ne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