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一切更美好!
www.mesian.cn

贵神的由来——天极神去哪儿了?

发布日期:2023-04-01 20:41:49   来源 : 象数演易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973
玉常 象数演易 发布日期:2023-04-01 20:41:49  
973

“天一贵神,位在中宫,据璇玑,把玉衡,统驭四时,揽撮阴阳,手握绳墨,位正魁罡。”——《金匮玉衡经》

一、天極神的别称

  天極神有很多称呼:天帝、帝星、昊天上帝、泰一、泰皇、天一(天乙)、太一(太乙)、皇天、皇天上帝、天皇大帝、帝俊、天枢、極星钩陈一……

  这些名称都指向共同的主体——北極星。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主要原因就是时间的推移。

  时间变了,人事物就都变了,称号自然也会随之而变。

(一)、北極星本身在变。

  北極星是随着地轴的转变而改变。

  当下的北極星是小熊座a星,4800年前是天龙座的a星,地球自转轴摆动一圈大约是26000年,这期间北極星数次更易,所以,北極星有不同的名称也似乎在情理之中。

(二)、人事在变

  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之说。

  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極星)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嘬尊贵者”。

  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

  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皇帝轮流坐,天上的帝星也随之而变。

(三)、侧重点不同

  本来只是天上的一颗星,叫钩陈一也好,叫小熊座的a星也好,这只是一种名称。但是,称为太一、帝星,那就带有浓重的信仰在里面。而信仰的不同,又会带来不同的称呼。

  总之,我们知道太極神指的就是天上的一颗星就可以了。而这颗星相对来说是静止不动的,其他所有的星都围着这颗星在转,就好象它是全天之主一样,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把它视作是天的中心,再升华为天的主宰,更升华为万物之主,万物之神,至高无上。

二、太極神乃文化之总源

  我们都知道,《易经》乃为群经之首,而大家所公认的是,易经出自河图、洛书。《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里问题就来了:那河图、洛书是怎么来的?

  其实,河图、洛书本身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从天上的星星来的。

  河图洛书就是星象图。


  龙马负图,灵龟负书,这只是被演绎了之后的一种传说。就好比伏羲、女娲人面蛇身,那也是被演绎后的传说。

  更可能的事实是,河出图的河为银河,龙马即苍龙七宿,也就是青龙。

  四大星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什么河图要指向青龙而不是其他三个呢?《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震对应的就是东,东对应的就是青龙。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现在称为龙的传人,大概皆出一理。《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河图在东序”同样指出河图所对应的青龙星座是在东边。

  所以,龙在四灵神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那洛书与灵龟又是怎么回事?

  如果说河图的“河”可能指的是天上的银河,那么,洛书的洛就不太可能是地上的某条河。洛字也有写作“雒”的,“雒”又同“络”和“烙”,也就是纹路。如果把“洛书”的“洛”理解成纹路,那很多问题就明朗了。

  看下上面这个图,这是龟壳。看了这个图之后不知道你会不会感觉惊讶,龟壳上面包含了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四气。实际上这个图还不全面,这里面还包括了太極(也就是整个乌龟)、盖为天腹为地,盖为阳腹为阴,所以,这里面也包括了天地阴阳;盖是圆的,腹是方的,天圆地方就是这么来的。有朋友说,你这太牵强了,上面中的腹骨也不是方的啊?这个有点困难了,如果你手里拿一个真实的龟壳问题就简单了(我这里就有一个龟壳,但实在不方便向你展示),看向龟壳的内部,腹骨与盖相连的地方有四块竖骨,这四块竖骨刚好是方的!而这四块竖骨就是传说中支撑天的四根天柱(也代表四方)。

  一个龟壳上就带有:太極、阴阳、三才(上天下地,中间万物)、四方、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

  我想,这样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叫洛出书了——龟壳上的纹路对应了整个天象!洛是指络、烙,即纹路。这样也解释了,为什么甲骨文大多刻在龟甲上面,为什么以前占卜是在龟甲上面烙出纹路。

  总结:这一段想要说明的就是:河图、洛书来自于天上的星象。天上所有的星都围绕着北極星转,这就是古人崇拜北極星的原因。

三、北極星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敖汉城子山遗址为青铜时代遗址,年代距今4000年至3500年。


  《大戴礼记少闲》卢辩注:“琯,所以候气。”候气就是观察节气的变化。《庄子秋水》曰“用管窥天”。这里的管就是指玉琯。玉琯是古人观察星象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望远镜。

  良渚文化距今5000-3700年。

(我觉得要写这个东西,就象个坑,太深了,掉进去出不来,如果要详细地写,不知道要查多少资料,花多少时间。但我这不是写论文,是在讲一种思路,所以我准备省略一些。)

  上面這個是在浙江义乌的桥头遗址挖掘出土的一个陶罐,上面画有一个六爻的八卦。

  这个上山文化距今有8000多年。

  这个发现有两个重大意义,一个是,证明了,是先有的六爻卦,后有的三爻卦,而不是我们一般所知道的六爻卦由三爻卦变化而来。另一个,把华夏文明往前推到了8000年前。

  所以,以后不要再提华夏文明上下5000年,保守来讲也是8000年以上!

  中华文明上下1万年,大气!

  前面已经讲了,易经来自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又来自于天上的星象,天上的星象又是以北極星为中心,也就是说,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極星文化。

  在我们目前所知的文明之始,就是起于北極星。

四、北極神的出现

  讲到这里,北極神才开始闪亮登场。

  北極神是伴随着北極星而出现的。

  北極神嘬早出现在良渚神徽上。

  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南的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为“良渚文化”。据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11000~6500年,先后延续达数千年之久。

  所以,前面提到中华文明上下1万年并非是虚夸。

  老实说,一开始看到良渚神徽,真不知道是何方神圣。但随着深入的研究,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原来,这个就是北極神。它梯形的头,对应的正是北極七星的斗部。需要注意的是,北極七星与北斗七星很象,是两个星座,离得又近,但不是一回事。

  北極神弯曲的手臂就是北極柄部的三颗星(勾陈一+勾陈二+勾陈三),当然,这只能形成一条手臂,但为了图像的完整,就变成了两只手臂(就好象北極七星左右镜像反转了一样,又好比动物画片中的盒子没有手腿眼睛,但都给它加上了,道理一样)。


  北斗神骑着一个怪物,那个怪物就是北斗七星(注意不是北極七星)。

  那个怪物简化后就只剩眼睛、鼻子和嘴,有的只有眼睛和鼻子。

  这是一个猪鼻子,也就是说,这是猪的造型。《哪吒》里面的太乙真人骑一头猪,出处就在这里。

  有关猪的文物很多,有些人认为这是古人财富的象征,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神!

  猪形玉握,是古人死时握在手中的物件,这并非代表财富,这个和玉冠、玉斧、玉琮等的性质一样,代表权威。

  为什么是猪?因为猪是人们的家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猪的特点是大鼻孔,大鼻孔与眼睛刚好形成一个梯形,而这个梯形正好指向北斗星斗部的四颗星!

  当然,也有说是龟的,因为龟的鼻子与猪鼻子很象,两只眼睛与鼻孔也可以形成一个斗形。并且,后来的事实好象的确是从猪转向了龟,如前面所讲,洛出书,人们发现龟身上带有比猪身上更多的天象信息,不但龟取代了猪,同时还上升为玄武,成为四大灵兽之一。

  上面这个红山勾云形器,就是一个龟形(玄鼋,玄元,发音和轩辕一样!),玉器上面有两个孔,就是龟的鼻孔。四条腿都是勾形,象征着北斗七星,玄即旋,旋转的意思,旋转一圈代表北斗七星转一圈,也即一年。中间所谓的云形,实际上就是太極图!太極图的正中所代表的就是北極星。

  卍字符就是由北斗星变化而来。卍字符普遍地出现在苗家刺绣上。


  卍字符并非佛家专利,在佛教产生之前,世界各地都有出现。

  而卍字符正是来自北斗星。

五、北極神的盛行与消失

  北極神主要出现在良渚玉器与商周青铜器上。

  到了商周的青铜器,图形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体呈现一个兽面,于是被误认为是饕餮纹,但叫饕餮无根无据不合适,不得已而叫兽面纹。但很显然,叫“兽面纹”只是出对于这个图案的不了解。

  之所以这个图案让人产生困惑,是因为图案采用了异体同构(又叫共用形)的造形方法。

  上面这个图,三条鱼共用一个鱼头。

  上面的文字,也是共用相同的笔画。在语言里面就是一语双关,一字多义。

  所以,整体上一看很怪异,但仔细看,又可以拆解成不同的部分。

  上面这个图是饕餮纹的拆解。

  原来,饕餮纹是由中间部分的亚字形(北極神)与左右两个兽组成的。(关于此一部分可以看阿城的《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内中有详细的讲解与大量的图片证明)

  左右的两个兽,通常来说是龙,也有是虎的。没错,就是左青龙右白虎的青龙白虎。

  原来在玉器上的北極神被抽象成了一个“亚”字图案。准确来说,应该是个“巫”字。

  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巫、亚、黻(纹)非常近似,黻(纹)是龙袍上面的十二章纹之一。以前的墓都是亚字形。巫代表着沟通天地的能力(通神)。三者作用一样,都代表与上天的关系(黻纹旨在表明,皇上是上天之子,即天子)。亚字形墓,是死者希望死后回到上天那里。

  到了秦朝,发生了两件事,一个是,秦始皇把九鼎回收了,将九鼎西迁咸阳。但是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九鼎却不知所踪。另一个是,秦朝的鼎上没了纹饰,成了净面的。也就是说,北極神到秦就消失了。

  总结:北極神大量地出现在玉器上,到了商周时出现在青铜器上,但此时的北極神简化成了“巫”字形,并与左右的龙(或虎)共同形成一个兽面,让人难以区分,以致误认为是饕餮。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之前的鼎没了,秦朝新铸的鼎上也没了纹饰,北極神就此消失了(确切说是图案消失了)。

六、北極神为何消失了?

  北極神从秦始皇这里消失了。

  实际上,秦始皇已经给出了答案。“皇帝”这个称号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君主都称为王,比如文王、武王、纣王,皇与帝是上古圣君及天神的称号,如三皇五帝、玉帝,秦始皇觉得做王不过瘾,就改称为皇帝,此后一直延用了两千多年。

  而北極神代表的是天上嘬高神,又或者说,是整个宇宙(在古人眼里叫天)的主宰。因此称为帝,北極星由此而叫帝星。秦始皇自己要称皇帝,自然容不得还有另一个帝的存在(哪怕是天帝),天上的这个帝就消失了。

  北極神主要出现在鼎上(早期是在玉上),那是权的象征,和后来的传国玉玺相仿。秦之前有九鼎,仿照洛书九宫而立,代表有九个国,秦始皇称帝后就把九个鼎没收了,暗示着九国没了,一统天下。除了秦始皇,其他人不能再制鼎,更不能在鼎上(或其他地方)出现饕餮纹(即北極神徽)。

  北極神就此被退位(消失)。

  我们知道北極神为什么消失,也自然就清楚它是怎么来的了,以及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或那样。

  太極神的出现,是因为天象的缘故。也就是以北極星为主的整个的星象。而这些星象代表的是时间的推移,时间的推移进而影响到万物的生灭。实际上,太極神所代表的就是道,道很抽象,用现在的话讲叫规律,或者叫自然。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上述的这种规律(但是,也不排除这套东西有来自外星文明的可能),因此就对以北極星为主的星象有特别的关注,现在人就把这种关注归结为因古人愚昧无知而产生的原始崇拜,太扯!

  老子有崇拜吗?孔子有崇拜吗?古人向来主张的是天人合一,而不存在崇拜什么神的事情。如果说有崇拜的话,古人崇拜的是道,是自然规律。

  民间有崇拜,那代表民俗,但不代表主流文化。

  那为什么会产生出太極神这样一个神的形象?这就好比,为什么腾迅要拿一个企鹅作形象?是腾迅崇拜企鹅吗?为什么各大品牌大多都以动物为形象?为什么IP形象都是动物或者虚拟人物?为什么米老鼠风靡天下?是人们崇拜老鼠吗?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明白古人为什么会造出一个太極神来。

  道是很抽象的东西,天象是很繁杂的东西,如何把这种抽象又繁杂的东西进行有效地传播?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形象代言人,就象米老鼠、熊本熊一样,太極神由此而产生了。

  太極神象征天道,象征星象,象征统御万物的那个神秘的力量(自然规律),由此也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原始古人,三皇五帝那个时候,是巫、神、权合一的。早期的统治者叫酋长,酋长是部落的首领,也是大巫师,他能够通神,所谓的神就是道。

  现在看到的这个神徽,是在一个酋长大墓中发现的。这个神徽很完整,很精细。而在其他的墓中发现的神徽没有这么完整,也没有这么精细。有些是被简化了的。

  这表明了一种层级关系。

  这个酋长很可能是当时所有部落的总头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总舵,其他的小部落是分舵。总舵的图案当然要与分舵的图案有所区别。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都是一样。

  总结一句话就是,太極神的出现,代表的是天道,而早期的酋长,既是首领,又是大巫师,同时也是太極神在世间的化现,属于三位一体(象西方的圣父、圣子、圣灵),所以那时的首领叫皇叫帝(三皇五帝)。

  这些酋长身上佩戴太極神的图案,就是向世人宣称:我就是太極神,太極神就是我,我是通晓天道的……(人、神、巫)。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八卦,就说明了这一点。那时的大酋长都是玩玄学的,通神的。

  在太極神发展的后期,巫师与酋长的职能开始产生分化,比如,商周时的姜子牙扮演的就是巫师的角色,而武王就从巫师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专去干管理的事情。再往后这种分化就越来越大,到后来巫师就成了司天监,只是管理历法与祭祀之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在青铜器上太極神变成了“巫”字符,并且隐退到图案之中的原因。

  随着这种职能的变化,到了秦始皇,就直接把太極神抹去不要了。

  现在应该就明白为什么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非是凤鸟不至,非是河不出图,而是人心不古!河图洛书所代表的那个天道没了,礼乐崩坏,那个以道治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孔子穷其一生所要努力的,就是想回复到以道治国的状态,但可惜没有成功。河图洛书及太極神,背后所代表的是有道无道,是人治还是道治,到了孔子的时候就已经是无道而人治了,到了秦始皇就完全人治而无道了(这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无道!)。但是,这个话是不能放到桌面上讲的,那样会让上位的人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孔子只好委婉地说是河不出图。

七、太極神去哪儿了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很有意思,秦之后的很多神,都是被人封出来的。

  神因人而生,因人而灭,亦因人而造。

  太極神就是因为秦始皇而退隐了。

  那太極神去哪了?

  太極神变成了后来的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又称“中天北極紫微太皇大帝”,紫微大帝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道教四御之一,位居玉皇上帝之下,辅佐玉帝管理星界。

  《北阴酆都太玄制魔黑律灵书》曰:“昔北極紫微玉虚帝君,居紫微垣中,为万象宗师,众星所拱,为万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阙,下领酆都。”按《犹龙传》云:“紫微北極玉虚大帝,上统诸星,中御万法,下治酆都,乃诸天星宿之主也。北極驱邪院是其正掌也。

  这里明确地说,紫微大帝“乃诸天星宿之主”,就是北極星,在秦之前,本来是天上嘬高神,而现在的紫微大帝,虽“为万象宗师,众星所拱”,但却位居玉皇上帝之下。

  那这个玉皇上帝又对应于天上的哪个星?他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他居首位而紫微大帝居二?

  这里面就有点如孔子般的难言之隐。点到为止,自己琢磨吧。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在此文一开篇就说,太極神又叫天一(天乙)、太一(太乙),泰一,  《三命通会》云:“天乙者,乃天上之神,在紫微垣、阊阖门外,与太乙并列,事天皇大帝,下游三辰,家在己丑斗牛之次,出乎己未井鬼之舍,执玉衡较量天人之事,名曰在乙也。其神嘬尊贵,所至之处,一切凶煞隐然而避。

  在这里,天一与太一分别成了两颗星,并且事天皇大帝,退居其次。

  郑玄说:“太乙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乙,尝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乙。”在这里,太乙与天乙又成了一个人,不上班的时候叫太乙,上班的时候叫天乙。

  实际上,太乙就是太一,就是北辰,就是北極星。与此相关的论述很多,这里不去罗列了。

  我们所熟知的猪八戒,就是太極神的异化形象。猪八戒为什么是猪的形象?结合前面讲的,《哪吒》中的太乙真人为什么坐骑是猪?而嘬早的太極神下面其实就是猪的形象。

  猪八戒来自天上的天篷元帅,《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北斗七晨,一曰九星。泥丸九宫中有帝席,魂神魄灵,分化列位,隐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天篷,整个天象个篷,天篷就是管理整个天的。

  当然,说天篷元帅是太極神的化身也不确切,因为,太極神对应的是北極星,而天篷元帅对应的是北斗七星。

  天篷元帅实际上是太極神座下的那个兽的异化。

  太極神就是如今所说的天乙贵人,也就是贵神。

  《三车一揽》赋云:"天乙文星,得之聪明智慧"。《惊神赋》云:“天乙贵,三命中嘬吉之神。若人遇之则荣,功名早达。”天乙贵人主要出现在玄学命书之中。在这些书中,天乙贵人(贵神)的作用就是增长智慧,也就是代表智慧。这与北極神的本质是对应的,北極神代表的是天道,有此神相助,那就可以通晓天道,可不就是有智慧吗?

  总结:北極神异化之后,变成了紫微大帝,天篷元帅,在民间则成了天乙贵人。不管怎么变,结果是一样的,就是从首位退居次位。

  北極神就是如今的贵神,民间有福神、禄神、寿神、喜神、财神,但贵神却并不出名,这是为什么呢?从北極神的出现与消亡史就可以找到答案,因为,北極神代表嘬高神,嘬高权,是专属嘬高位的人信仰的,与普通大众无关,就是因为这个。

  不过,北極神既然已经退居次位,现在就没有太大的忌讳了,他变身为贵神之后,深入民间,与普通大众就走得更近了。同时,他所代表的那个道是不变的,仍然是值得象老子、孔子这样的人去追求的。而这个道,并不是专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所有人的。我们知道了这个“道”,那就会与贵神相通,使自己成为贵人,成就别人的时候,也成就自己。天人合一,在远古的时候是这样,到今天也同样是如此。

-END-

贵神
天乙贵人
北极神
北斗七星
帝星
良渚神徽
CONTACT US
www.mesian.cn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