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说“和其光、同其尘”为何他自己却跑掉了?
发布日期:2023-04-13 21:41:54
来源
: 象数演易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1141
玉常
象数演易
发布日期:2023-04-13 21:41:54
1141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和其光,同其尘”,和其光,就是你将自己150瓦的灯泡调到和其他人15瓦的灯泡一样亮,你本来洁净无瑕,故意地往自己身上抹点灰变得和其他人一样脏。说得好听点叫入乡随俗,说得不好听点就叫同流合污。为什么要和其光同其尘?因为,一个人太亮了,就把别人照化了,一个人太优秀了就容易招人忌。这是人性。就天道而言,也是如此,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高者抑之,有余者损之。那问题来了,老子既然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自己为什么不“和其光、同其光”,而是骑牛西去,颠儿了?实际上,如果全面了解了老子的观点,就会发现没有矛盾和冲突。老子倡导说,上善若水,水的确是可以同流合污,流进臭水沟里,但不一定非得如此,水还有其他更多的形态。这是一种最好的状态,类似于润物细无声。事情做了,百姓都不知道他的存在,觉得是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比如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复国后,就跑了,隐退做生意去了。老子骑牛西去选择的也是这条路。就象二十章中所讲“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典型的代表就是济公。孙膑被庞涓陷害的时候,装疯,用的也是这一着。老子讲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语道断,一说就错,言多必有失,沉默是金。象达摩见过梁武帝,二人话不投机,达摩一苇渡江,到少林寺面壁了9年。唐朝的李靖,晚年时“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明朝的汤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这两个人都得以善终。直白点讲,就是同流合污。历史上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少,但是,很多名声不太好。比如秦桧,后人都骂他是大奸臣,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如果看下历史就知道,秦桧前半生是很正直的一个人,36岁的时候,他力主抗金,皇上派他去议和,他三上奏折请辞,金人要割地,满朝大臣70人同意,36人不同意,秦桧是这36人之一;41岁时,秦桧对于朝廷的滥赏之事非常看不惯,但是,高宗坚决反对,秦桧就附和高宗,结果是,提出此事的宰相范宗尹被罢,而秦桧被拜为相。秦桧做到了“和其光,同其尘”,只不过他和的是皇上的光,同的是皇上的尘,结果,背的是皇上的锅。对了,和其光,同其尘,再换个中性的词,应该可以叫“委屈求全”。相近的词还有:趋炎附势,见风使舵,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老子可以装疯卖傻,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一走了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没必要去和谁的光,同谁的尘。和其光,同其尘,是全身之策,但是,是下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策。但有一线可能,走前面四策,任一策都比这一策要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