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当我们谈到一个人的改变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三国时期的吕蒙。吕蒙年轻的时候是个武官,孙权建议他多看看书,他说,自己是个武夫,平时又军务繁忙,再说看书有什么用呢?孙权就给他讲了一番道理,吕蒙恍然大悟,开始读书。后来,鲁肃去拜访吕蒙,和他聊起天下形势,吕蒙侃侃而谈,令鲁肃肃然起敬。“士别三日定当刮目相看”,讲的就是吕蒙的故事。但是,另外一个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讲的却是齐威王。齐威王即位之初,齐国国力孱弱,腐f败横行,吏治混乱,军旅不整,在与各国的较量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但在齐威王即位后的9年时间里,齐威王终日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将国家大事悉数交于卿大夫管理,使得齐国“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有个叫淳于髡[kūn]的就进言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回答说:“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后就开始大刀阔斧,励精图治。这里也需要顺便提一下,关于一飞冲天的故事,早在齐威王之前就有记载:《韩非子·喻老》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玉常老师译】:
在《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有非常相似的故事。楚庄王当政三年,不理朝政,他身边一位大臣就给他讲:“有一只鸟,停在南边的山上,三年了,也不飞也不叫,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的回答很有意思:“三年不飞,那是在长羽毛,三年不叫,那是在查看民情。虽然不飞,但是,一飞冲天,虽然不叫,但是,一鸣惊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了!”楚庄王之后干的事情几乎与齐威王一模一样,自己亲q自理政,废除的事情有10件,倡导的事情有9件,杀了5个大臣,起用了6个贤人,于是国家大治。
所以,当淳于髡给齐威王讲一飞冲天故事的时候,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一则是因为,楚庄王也只是在齐威王前200多年,不算久远,另一则是因为,楚庄王大治后,“举兵诛齐,败之徐州”,也就是大败齐国。而齐威王作为齐国后世的国君,对此当然是感触颇深。齐威王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他幡然醒悟之后干了几件和楚庄王类似的大事:一、经过调查研究,在掌握了事实之后,对被人恶评的即墨大夫给以厚赏,而把阿城大夫、以及平时赞誉阿城大夫的十几个人一起给活煮了。经此一事,“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朝延风气为之一变。金朝高汝砺曰:“昔齐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及左右之尝毁誉者,由是群臣恐惧,莫敢饰非,齐国大治。”二、任用了如出身赘婿、受过髡刑(把头发、眉毛、胡子给剃掉)且相貌丑陋的淳于髡、平民出身的邹忌、残疾人孙膑等一大批人才。三、下《许民诽谤令》,在全国各处竖立“谤木”,允许百姓把意见写在上面,奖励给自己指出毛病的人。插一句,这个“谤木”起始于尧,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华表”。齐威王之后的君主,对老百姓提意见不胜其烦,于是,就把“谤木”一再加高,并且上面刻上图案,使得老百姓根本没法在上面写字,而这个“谤木”终于演变成了只起装饰和代表帝王权q威的物件,完全失去了它本来的功能。另外,“诽谤”一词的本义是提意见,后来也演化成贬意词了。(玉常老师解读华表:华表为一根柱子,也就是尧时的“谤木”,在“谤木”之上有横着的木牌,类似于现在的小黑板,老百姓可以把意见写在上面——那时的老百姓没有纸笔,要想提意见,只能当面去讲,或者借公家的笔写在这样的牌子上。这个横着的牌子就演变成了现在华表上横着的云纹。上面柱头为圆形代表天,下面的方形代表地。下面台子好象也有做成八角形的,那代表着八方。柱子顶部有一个兽,叫犼,犼者吼也,即喊叫,代表着民声。柱子上的龙则象征着帝王。)四、戒酒。楚国犯齐,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搬救兵,淳于髡顺利完成任务,搬来10万赵军,楚军不战而退。于是齐威王设宴为淳于髡接风,问淳于髡喝多少酒能醉。淳于髡说,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齐威王问为什么?淳于髡借此劝齐威王说:“和大王喝酒,心有忌惮,一斗喝不完就醉了,要是私下和一帮男女一起喝,酒后乱性,就不知道能干出些什么事了。”淳于髡嘬后说“酒極则乱,乐極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齐威王说“好”,当下就停止了喝酒,并且此后但凡设宴都请淳于髡来做监督。此后齐国迅速发展,称霸一方,经过14年,齐威王称王。从姓名学的角度来讲,齐威王应该有个很不错的名字,我们一起来看下。要解析齐威王的名字可不太容易,必竟他距现在已经过去两千多年。注意,汉朝之前,那时候既有姓,又有氏,姓是姓,氏是氏,是两码事。姓别血缘,氏别贵贱。只有名m门望族才有氏,一般老百姓是没有氏的。这些望族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通常只称氏,不称姓。只有在婚配的时候,为了避免近j亲结婚才看下姓,同姓不婚。所以,从我们现在的习惯来讲,齐威王姓田(也就是氏田)。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和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不是同一个人,那个齐桓公因为是姜氏——姜子牙的后代——所以称作姜齐桓公,齐威王的父亲则称为田齐桓公)叫田午;齐威王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齐宣王田辟彊(音[qiáng]同“强”字)、一个叫靖郭君田婴;齐威王的孙子叫齐湣王田地。由此可知,齐威王是按“田”氏论的,“田”氏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姓。这里需要注意这个“齐”字。现在看到的“齐”字是简化字,繁体写作“齊”,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要解析齐威王姓名的时候,既不能以简体字为准,也不能以繁体字为准,而要以隶篆为准。
上面这个是篆书的“齐”字。这与简体的齐字及繁体的“齊”字有很大的区别。甲骨文与金文的“齐”字与隶书和篆书的齐字又有很大差别。这个“齐”字,不象其他汉字,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这个“齐”字是什么意思呢?看甲骨文与金文的“齐”字,三个朝上的棱形,这描画的是快要成熟的麦子。那些麦穗是什么样子呢?齐刷刷的。到了篆书的时候,在3个代*表麦穗的棱形下面加了两横,这是古时候的“上”字,强调说明麦穗顶部的齐整。到了隶书的时候开始变形,到了楷书的时候,上面的三个*代表麦穗形状的棱形完全不认得了,简化后的“齐”字就变形得更严重了。现在只要记住,在论齐威王名字的时候,这个“齐”字是按隶篆来论的,篆隶的“齐”字上面,是三个口。齐威王姓田(实际是氏田,为了和现在的习惯一致,就权且为田姓)。兔子逢田为得地,吉。“因”字,外面为“口”,以洞论,于兔而言仍为得地,吉。“因”字里面为“大”,兔为小属相,不可为大。但是,要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不可为大,特殊情况是可以为大的。
“齐”字,前面已经讲了,这个“齐”字,要按篆书和隶书而论。篆书的“齐”字上面是三个“口”,下面其实还有一个口,这个字中藏着四个口。狡兔三窟,于兔而言为吉。前面提到,“因”字中间为“大”,兔子为小属相,不可为大,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兔子逢三窟的时候。“田因齐”这个姓名中,共有9个洞,对于这个兔子来讲,那就是大大的“狡兔”了,所以可以为大,此时以吉论。但是,虽然兔子喜洞,但这个姓名中,有9个洞,凡事过犹不及。与齐威王而言,就是他即位后的9年不理朝政,沉迷酒色。但是,必竟兔逢口为吉,“田因齐”三字整体以吉论,所以,9年后的某一天,他犹如睡醒一般,大刀阔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从姓名学上来看,因为姓名的缘故,令齐威王9年不理朝政,同样因为他这个名字大吉,所以振作有为,成就大业。虽然齐威王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但是,姓名学这套理论仍然对他有用,就好比汉字,虽然已经产生了数千年,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识别并探知其本义。这就是传统文化迷人的地方,大概时至今日,只有中华文明是传承而没有中断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