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唐汉先生是我比较尊敬的学者。他应该是我在汉字方面的启蒙老师,他对汉字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受益匪浅。但是,对于这个乙字,我始终抱有质疑。
现在来看,唐汉先生首先犯了一个大错,就是将ㄙ与乙混同了,他所列的第一个甲骨文,根本不是乙。查《新甲骨文编》,乙字非常统一,没有唐汉所列这个乙字。
他立足点错了,后面基本上就都偏了。
他说“乙”是绳索,这是与代表绳索的ㄙ相混同。他说作为天干的乙是假借,这种说法太过敷衍。
不过,敷衍的人并非他一个。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一书中,延用的是郭沫若的解释,乙为鱼肠。至于为什么用于天干,又是假借!
《甲骨文字趣释》一书中,直接说“义不明”,我觉得这样讲还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别把搞不清楚的东西就用“假借”来搪塞,太敷衍了。
廖文豪《汉字树4》中,将乙解释为蠕动的虫,真的是不能太扯了。
其他大同小异,不再一一列举。
实际上,甲骨文的乙字来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亦即太极图的雏形。
乙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基本没有太大变化,都是呈S形。
如上图所示,这正是S形的来源!
如上图所示,这个S形就更为明显。这个S形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赤道上的运动轨迹。这是古人通过太阳投影来确定二分二至,夏至影最短,冬至影最长,一年四季也就由此产生。
上面马家窑文化彩陶,S形纹,距今5300年。此即乙形纹,亦即早期太极图。
大汶口象牙梳,距今6500年。其太极图的特征已经比较明显。其他案例非常多,不再一一列举。
乙字甲骨文的S形纹,正是太阳二分二至运行轨迹。这个已经非常直观明了,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乙用作天干第二位?
这就需要知道,古人立竿测影,其第一步是确定南北方位。
是的,甲骨文的甲字正是源自立竿测影。关于此甲字会专文详述,此处略过。确定方位之后就可以观测日影了,由此产生日影移动,就会形成S形轨迹,现在就可以明白,这个S形轨迹即是乙字纹!
末了,补充一点,金文的乙字,是双线,为什么是双线?这是表示太阳的往复运动,一来一回。在距今6000年的大地湾、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有很多这样的图案。如上图所示,两边为太阳无疑,中间即是双S线,代表太阳的往复运动。金文的乙字正是源于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