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十字形器揭秘,再一个夏朝存在的硬证!
发布日期:2025-03-24 15:12:04
来源
: 象数演易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118
玉常
象数演易
发布日期:2025-03-24 15:12:04
118

文|玉常
贵神文化原创
二里头发现了两件十字形器,非常特别,这是夏朝存在的又一硬证。这是一件被判定为夏代晚期的青铜器。之前很长时间它的制作年代被判定为商代晚期。1975年,在河南殷墟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一件圆形镶嵌十字纹青铜器,十字花纹的排列及绿松石镶嵌的手法同此方钺非常相似。差别不同在于,圆形青铜器上的十字纹四端略粗而中间略细,方钺上的十字纹却一直平衡匀直;圆形器上内外两圈都是13个十字纹,而方钺上内圈6个、外圈12个。据此,虽然二里头遗址并没有出土过类似大钺,但此方钺为圆形青铜器同时代器物并被断定为夏代晚期,已经被多数青铜器学家所接受。



这两件器物,形制差不多,具体有什么寓意?圆形器外圈61块绿松石,内外两圈有13个“十”字形,这个数字有什么含义?青铜钺上外周12,内周6个“十”字形,这个数字什么寓意?“十”字什么寓意?
在青铜钺上,外围12个十字,内圈6个,12代表12个月,6代表一年的6个阴月6个阳月。《尧典》:“稘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天,而人为历法通常将一年定为365天。为了弥补这一时间差,人们引入了闰年的概念。在闰年中,会增加一个额外的天数,即2月29日,使得这一年的天数变为366天。这样一来,历法年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地球公转周期。在农历中,为了协调阴历年(基于月相变化)与阳历年(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之间的天数差异,农历采用了设置闰月的方式。由于农历月份按照月亮运行的规律设置,而年则是参考太阳运行规律,因此农历一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而一个回归年(即阳历一年)的长度大约为365天,两者之间相差约11天。如果不进行调整,经过若干年后,农历的新年将会出现在夏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历中每隔两三年就会设置一个闰月,那一年将会有13个月。闰月的设置遵循一定的规则,通常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19年大约有7个闰年。在闰年中,春节的时期会相应推迟,而后几年里每年提前十天左右,直到下一个闰年的出现。相传夏历为阴阳合历,即将上面两种计算方式综合使用。具体方法已经失传。但是,这件十字纹圆盘,正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因为,在同一个器物上,同时显示了阴阳合历,外围61片乘以6刚好是366天,这是太阳回归年的天数;13个月是朔望月的天数。
二里头陶鼎上刻太阳纹,说明当时是立竿测影,按太阳回归年计时。

绿松石龙对应于东方青龙星宿,七星玉刀对应于北斗七星,刀两侧各有6齿,对应于一年中的6阳月与6阴月。这说明当时已经也按星象计时。

上面这件青铜钺,前部为商朝常见的饕餮纹,后部为太阳纹。饕餮源自北斗七星与四神,太阳代表太阳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正是阴阳合历,这正是夏历的硬证。
当下对甲骨有很多解释,靠谱的甚少。冯时先生认为“字形来源于古人利用太阳测定四方的二绳图像的写实。”此说甚是!
如上所示,地上立一竿,在竿周画圆,早上太阳初升,表竿投影与圆会有个交点,晚上太阳落山时投影与圆会再有个交点,连接两点即是东西方向,将表与东西连一垂直线即南北。这样东西南北就会形成一个十字线。
但实际上,甲骨文与金文的甲字,都分别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十”字,一种是“田”字形。所以,甲字应该是有两种来源,又或者是同一种来源,后来因为与龟甲相似,因此分化出硬壳的意思。
这个没什么奇怪的,甲骨文的“七”字几乎与“甲”字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为了与之区分,后来“十”字形的甲骨逐渐被弃用,篆书时有大的变化,到今天就看到了现在的“甲”字。
又比如“射”字,本来是从弓从矢,但在字体演化过程中,大概是因为身与弓有点相似,就变成了从身从寸(寸为手的意思)了。甲字的源头,就应该是立竿测影定方向时产生的十字线。因为测影时,是从太阳初升开始的,所以,甲字就有开始、第一的意思。也正是因为甲字本来就源于立竿测影,这样也就不奇怪天干为什么以甲起头(甲、乙、丙、丁……)。现在就很清楚了,二里头十字形器,上面的并非是十字,而是甲字!确切说是甲字形器(但今天的甲字实在变化太大,说甲字形器不解释的话能理解的人太少,不如叫十字形直观)。【总结】:两件十字形器,所反映的正是夏历,也即阴阳合历,二里头太阳纹陶鼎、七孔玉刀、绿松石龙,都是阴阳合历的佐证。因此,这是夏朝存在的再一个硬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