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午这个字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吧,但估计也只是面熟而已。
真的了解午字吗?为什么这样写?又为什么是这个意思?
看着很简单,其实很难。
并且,你大概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午字的来源竟和立竿测影有关!
唐汉《图说字源》P803
唐汉先生认为,午字与婴儿的脐带有关。但这肯定不对。
唐汉先生只是看到甲骨文的午字象脐带之形,但是,他把午字解释为婴儿脐带,这解释不了午字为何有中午的意思?午字为何与一半有关,比如午夜时分?解释不了为何加了心旁的“忤”有违背的意思。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疑当是索形,殆驭马之辔也。”郭沫若这种解释是望文生义,不足论。
【說文】“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疑古切。”许慎这种解释也是望文生义,只不过,他看到的是篆书,他是对篆书午字的望文生义。
还有说午字是杵的象形。
真的是各种奇葩说。
什么叫盲人摸象,在对午这个字的解释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这里提出来另一种解释。我不敢说我解释的就是对的,但我们可以看下是否合理。
如上图所示,甲骨文的“午”字有如上5种写法。
前面诸种解释,大多都是就其中一种写法而论,并没有考虑到为何会有这5种不同的写法?这5种不同的写法各自又是什么含义?又为什么都共同表达“午”这个字?
甲骨文的“午”字,其实就是立竿测影。
上图中的图5,仅为一竖,是对表竿的象形描摹,画的就是一根立起来的表竿。
上图2,中间一点,起强调作用,强调的是这根表竿,底部一点也是强调作用,强调表竿在底部形成的投影。
图3、图4同理。在甲骨文中,点、横线、圆、口字形,通常都用作强调符号,亦或者说是指示符号。对某一部位或功能的强调。比如日字中间点一个点,强调太阳黑子或太阳发光的功能。
图1由两部分组成。上面一竖,意思与图5一样,就是竖起来的表竿。下面的8字形,就是脐带之形。
唐汉先生说午字源于脐带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脐带在这里并不当脐带讲,而是由脐带引申出来的联系、关联的意思。
亦即:与表竿相关的含义即为午。
这里还有一个常识需要讲下:古时以早晚的日出日落定方位,以正午太阳投影定四时。
《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周礼·考工记·匠人》:“昼参诸日中之景(通影),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立竿测影定时间,主要看正午之时的太阳投影。
这样的话,一切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午字是对立竿测影表竿的象形描摹,立竿测影的时间是在正午,所以午字有正午的意思。
上图1中,上部为表竿,下部为脐带,引申为联系,意思是,太阳、表竿、投影三者的关联,通过三者的关系以确定时间。
图2、3、4,中间一点或一横,都是强调符号,是对表竿的强调。底部又有一点或一横,也是强调,是对表竿底部投影的强调。
意思就是:先敲敲表竿,告诉你说,那,这个是测影的表竿哦。然后再指指底部的投影说,这是表竿的投影哦。然后说,现在的这个时间就叫午哦!
明白了午字本义,再来看甲骨文午字的不同写法就非常清楚明了。虽然写的样子不一样,但意思很清楚。
午字加心就成忤,加走之就成迕,加人旁就成仵,忤、迕、仵都有背逆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太阳与投影永远都是相背的!太阳在东,投影一定在西,太阳在南,投影一定在北!背逆之义就是这么来的!
干支逢五曰午。亦特指五月初五 。如:端午;重午;午月(五月);午节(端五节)。为什么午通五呢?关于五字来源玉常也已经讲过了,也是来自立竿测影。所不同的,数字五主要是以立竿测影定五方,即东南西北中。五字数字5的意思正是因为五方而来。而五本来也是源自立竿测影,所以五通午,五、午音同。
午还代表南方,如:午上(南方的上空),如子午线,即南北线。这是因为,我们地处北半球,一年四季不管任何时候,正午时太阳都偏南,所以午有南方的意思。
至于说杵,那是后起字,后来造的字。但这个字也仍然借用了午的本义。杵是捣药的木棍,而午作为表竿,本来就是一根木棍!
参考:
1、唐汉《图说字源》
2、许慎《说文解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