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兵辟太岁”铜戈,荆州博物馆馆藏精品,战国时期文物。
上面是荆州博物馆官网介绍。
这个是错的!
叫“太岁”就是错的!
目前史料所载,“太岁”一词最早出现于《荀子·儒效》:“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泛而泛,至怀而坏,至共头而山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武王讨伐纣王,出发这天犯了兵家之忌,向东出发而与太岁相冲,到达泛水时遭遇洪水泛滥,行至怀地堤坝或道路因洪水溃决,达共头山时发生山体崩塌。
这里的迎太岁,就是后世所说的冲太岁。
这里虽然提到太岁,但是,没有任何信息说太岁可以辟兵。
不管是史料,还是民间习俗,从来都没有太岁辟兵之说!(难道是我孤陋寡闻吗?太岁辟兵若有出处望不吝赐教,先谢过!)
此外,戈上“太岁”两字也颇有争议。
如上图所示,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太”字。没有一个与戈上的字一样!
太字与大字很象,不同之处在于,太字在手臂处有一竖画。
但戈上的太字却没有这一画。
上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大”字。对比可知,戈上只可能是大字,而不可能是太字。
再说这个“岁”。
这并不是岁字!
岁字如上图所示,岁字从止,但止是在上,但戈上的“岁”字止在下,那就不是岁,而是武!
看下上面的武字。
所以,这不是太岁,而是大武!
如上图所示,的确是有人把这几个字读为“大武闢兵“的。
百度百科词条中,有叫太岁辟兵,但也有叫大武辟兵。两个词条都有。
如上所述,叫太岁是错的,更可能是“大武”二字。
不过,上面这个“大武辟兵”也不对。
注意,那时的文字是从右向左读的,一面是“大武”,另一面,只可能是“兵闢”,而不可能是辟兵。
对了,戈上的这个是闢,不是辟。虽然辟通闢,但戈上明白写的是从门从辟的“闢”。
看上面闢字演变,有一款从门从口从双手的闢,与戈上同。所以,是闢不是辟。
闢字从门从双手,那就与门有关。实际上,闢字的本义就是开门。由开门而引伸出开启、开拓、开辟之义。
所以,这几个字实际上应该是:大武兵闢。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兵闢,就是以兵去开疆拓土。
那大武呢?
大武的意思,就是强大的武力。
大武兵闢就是以强大的武力和士兵去开疆拓土。
除此之外,大武还有另一个意思。
《大武》是古代的乐舞之一。史书记载周公摄政“制礼作乐”时,曾整理加工过前世乐舞和当时新作,形成了“各颂一王”以歌颂各代贤君明主,即黄帝、尧、舜、禹、汤、武为内容的“六舞”(或称“六代舞”),《大武》是歌颂其中“武”即周武王的多段体“组舞”。
说白了,《大武》就是武王伐纣过程的历史舞台剧。
那么,大武的意思就很明了,就是强大武力开疆拓土。当然了,说是雄师也行,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来看,这个戈很大可能就是《大武》乐舞中兵士所持的道具,与我们现在阅兵式手中拿的那个相仿。还是真家伙,只不过,在戈上刻“大武兵闢”更对应于使用场景。
再来讲一下戈上的图案。
戈的把上是一个鸟纹。如上所述,《大武》讲的是武王伐纣,而凤鸣歧山,正是周朝崛起的良兆,所以以凤象周。
下面这个,并不是太岁。
有人说是太一,这个较为靠谱。
实际这就是太一神。但是,太一是太一,太岁是太岁,两码事。
太一对位的是北极,也就是北极天帝。
太一神头上两个羽毛状的东西是角。珥两蛇,胯下一蛇,手持一蛇,共四蛇,实际上对位的苍龙星宿,四蛇为四龙,对应四季。
脚下为日月,日月记时都是以北极为参照。
其中一手持两头兽,两头兽代表的是阴阳。
阴阳、日月、四季,统一到一个点,那就是北极。
所以,这既然是北极太一神,和太岁没有半毛关系,那无论如何也不该叫太岁辟兵。
【总结】
兵辟太岁、太岁辟兵、大武辟兵,大武闢兵,都是错的!
那个太字不是太,岁字不是岁,太一神也不是太岁,并且,太岁辟兵毫无根据!
实际应是大武兵闢!
大武就是雄师的意思,兵闢就是以兵开疆拓土的意思。
同时,大武对应于六乐之一的《大武》,大武讲的就是周伐商的事情,正与大武兵闢的意思相合,所以,刻有“大武兵闢”的这把戈,很可能就是《大武》乐中用到的道具。
参考:
1、汉典网
2、书法字典网
3、百度百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