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看到刘克雄老师讲到这个有字,他说是假借为或,或又通域,所以,“以御今之有”的有是域的意思,域即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御今之域,御今之国。
有这个观点的还非他一人。
中华书局《帛书老子校注》中也讲到,刘师培云:“有即域字之叚字也。……御今之有犹言御今之天下国家也。”
这个解释怕有失偏颇。
一、以上下文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出自《道德经》14章。
此章全文是: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章整个是讲什么的?讲的是“道纪”,道纪即道的规律。
能知古始,古是过去,始是开始,古始也就是万物的起源,万物的缘起。
前面的一大段,都是讲万物之始的。万事万物的那个起源,那个缘起,是混混沌沌,蒙蒙昧昧,恍恍惚惚,这个状态难以描述,就用夷、微、希来形容,这种状态近似于无,也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那么,综合上下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就是,明白了万物的缘起,那就可以掌控当下的诸事物。
再通俗点说就是:明白了因,那就可以掌控当下的果。
所谓无即空,所谓有即色,所谓古始即是因,所谓道纪即缘果。
整段话没有任何一句与地域国家有关,怎么可以把“有”通假为域和国呢?!
二、从全书看
整部《道德经》,首讲道,次讲德,道即自然规律,德即人文纲常。
经中也提到有治国,如:
第十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第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以上第十章与第六十五章,可以明确老子的观点,那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提到治国,只是顺便一提,着重是在讲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能做到无为,国不治而治。
老子是反对以智治国的,“以智治国国之贼”,那么,怎么可能会“以御今之国”呢?
整部《道德经》都找不到老子有关“御今之国”的观点。
三、为什么要通假?
有通或,或通域,域通国。
为什么要通假?
《道德经》中多处提到国,如果“御今之有”的有通国,那直接就写成“御今之国”就行了,干嘛多此一举写成“御今之有”再假借成国?!
老子在玩文字游戏?
还是后人的疏忽大意抄错了?
再一个,《诗》中“奄有九有”,这里的九有乃九州之义,这是因为,有字有存在的意思,九有意即九处存在,意指九州。这里并不是通假,而是“九有”本就含有九州的意思。【傳】九有,九州也。
但是,是九州,也并非是九国。
有怎么能通国呢?
汉字的声韵学我没研究,但是,古文中的假借大概知道。古文的确多有假借现象。但是,也不能动不动就把古文字进行假借。假借也可以,至少要联系上下文,要符合逻辑。
象“有”字,《道德经》中多有提到。比如开篇就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应是整部经的提要,整部经就是围绕有、无来讲的。第十四章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正是对有无的再次阐述。“古之道”即开篇所言“无”,御今之有的有正同“有,名万物之母”的有。前后呼应,且十四章前面文字所论甚明。
亦如前文所述,老子整部经的重点都不在治国,仅是顺带提及。且老子是反对以智治国,强调无为,不可能突然来一个“以御今之国”,“御”乃有为之法,非老子之主张。
且经中多处出现“国”字,如果“御今之有”的有为“国”义,直接写成御今之国即可,何必多此一举以有字通假国字?
所以,说“御今之有”的有通假域、国,是错的。
这里的“有”同第一章的有意同,都是指与空无相对的诸事物,指世间的一切事情。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明了空无的本质,从而把控当下的诸事。通俗说就是万法唯心所现,心生种种法生,明白了这个道理,管好自己的心,也就把控好了万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