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很短,其实,这一章与下一章是紧密连在一起的,《道德经》原本不分章节,后世的人为方便起见,分成八十一章,因此,有些地方就分得牵强了。此处即是这样。
这一章,主要是讲辩证的思维观。现在西方哲学谈辩证唯物主义,而这在中国5000年前的古人早就不稀得玩了。说5000年,是指易经而言,辩证法是易经的主要观点,只是,老祖宗没辩证这个词,用的是阴阳而已。
中国文化,都是从易经而出,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都不例外。老子的思想,留有很深的易经的痕迹,在这一章里就体现得出来。
易经的主要特征就是阴阳相对,“是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四象、八卦,皆是阴阳两两相对,再到64卦,亦是如此,“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现在来看这一章,大道废对仁义,智慧出对大伪,不和对孝慈,昏乱对忠臣。这就是传统易经的思维。阴消阳长,否极泰来,这就是大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一卦之中,上为天,下为地,天地相交而生人,人居其中,天者阳也,地者阴也,人者,阴阳相合也,故人之所行者,唯中道也。实际上,不是这样吗?天太热了人会热死,太冷了会冷死,不热不冷人就觉得很舒服。大道相通,所以,儒释道三家,皆是教人行中道的。
这样子再来看老子的这段话,就容易理解了。就象是翘翘板,这头高了,那头必然低。仁义是好的一面,善的一面,但是,就象如果没有黑来相称就显不出白一样,没有坏与恶,如何显得出好与善?所以,当讲到极仁义的时候,那也就是极伪善的时候。天下没好人了,有一个好人,就会特别地显眼,当天下都是好人的时候,这个好人也称不上是好人了。孔夫子提倡的是“仁义礼智信”,这就说明,到了孔子这个时候,真正的大道已经没了,这个社会已经不成样子了,所以,孔子的东西看起来好象还不错。就象水源充足的时候,我们喝冰糖水也觉得没味,而当缺水的时候,喝污水也觉得很难得了。就是这个意思。
这段话,好象是对孔子说的,也或者是针对孔子所处的时代说的。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曾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的意思是说:一个得道的明白人,如果时运好,就出来办点事,如果时运不好,就随遇而安,做个普通人,那个很有钱的商人,你看不出他有钱,真正有德行的人,看起来和傻子也没什么两样。别太自以为是,少思寡欲,别看什么都不顺,也别想着做什么大事,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而已。
我们看老子的这些话,也许会觉得很没劲儿,不过,孔子却并不这样认为,孔子觉得老子是真正的高人,不但听了他的话,还认真去实践了,所以老年的时候才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什么是天命?就是“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什么是“耳顺”?即“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孔子年轻的时候大概还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话,但折腾了一辈子,回过头再想一想老子所说的,才明白是至理明言。
“大道废,有仁义”,这句好理解,“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现代人估计是很多都不赞同了。我们现在考学,一直读到博士、博士后,有这样的评比那样的评比,不都是在叫人多学习多长智慧吗?老子怎么会说“智慧出,有大伪”呢?这个不难理解吧?没有原子弹的时候,两国打仗,充其量死一些人,现在呢,扔一个原子弹,会死多少人?相较于古时,瞬间一个国家就没了。在鲁班的时候就会制造飞机,孔明的时候就会制造全自动的木牛流马,为什么这些技术没传下来呢?因为会这些技术的人很明白,“智慧出,有大伪”,技术带给人的,未必就是幸福,而很可能是灾难。
好吧,这理解起来仍然有难度,佛教里面,修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神通,但是,释迦牟尼明令禁止佛门中人,不得显露神通。为什么呢?且不说执着神通会障碍修行人,此外,魔王,乃至于六道中的鬼道与阿修罗道众生即有神通,如果倡导神通,那魔王就当道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大伪”了。
“六亲不和”,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孔子注解64卦的家人卦时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这就是家和万事兴的由来。父母爱孩子,孩子孝顺父母,兄长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兄长,这样就天下大定了。本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本来如此,可现在这种关系打破了,父母不爱孩子,孩子不孝顺父母,所谓的孝慈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了。当天下都是雷锋的时候,雷锋就不需要标榜,当天下都不雷锋的时候,有一个象雷锋那样的人就很雷锋了。
这纯粹是角度问题。老子讲这话,是站在道的角度上讲的。老子是阴阳眼看世界,正反皆见,世人是见阳不见阴,见正不见反,只见饵而不见钩,只见财而不见害。所以,怎么能够理解老子的话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