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一切更美好!
www.mesian.net

【常说道德经】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寿

发布日期:2022-12-15 06:37:36   来源 : 象数演易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992
玉常 象数演易 发布日期:2022-12-15 06:37:36  
992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一章很短,也很好理解,这几句话,基本成了国人的口头禅,尽人皆知。但是,突然发现,对于末一句,几乎各家都注解错了!这个我们放到后面再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换成另一句俗语,就是我们常说的“贵在自知之明”,知人易,自知难。

不过,老实说,知人也不容易,自知则更难!

知人知面不知心,知人是一门学问,放到现在就是所谓的心理学。能把人读懂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远的不说,就我们身边的人,扪心自问:我们懂自己的父母吗?懂孩子吗?懂自己的另一半吗?如果懂,那就家和万事兴了,就不会有冲突和矛盾了,事实大概未必,那就更别提其他人了。

我曾很热衷于现代的心理学,但学了一阵之后放弃了。因为发现,心理学之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太小儿科了。

范雎是秦国的名相,但出生在魏国,他被人污陷,打了半死被丢到厕所,范雎死里逃生,随着秦国的使臣王稽逃向秦国,路上遇到秦国国相穰侯巡行,范雎知道是穰侯就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最讨厌收纳各国的说客,这样见面恐怕要侮辱我的,我宁可暂在车里躲藏一下。”不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向王稽道过问候,便停下车询问说:“关东的局势有什么变化?”王稽答道:“没有。”穰侯又对王稽说:“使臣先生该不会带着那般说客一起来吧?这种人一点好处也没有,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王稽赶快回答说:“臣下不敢。”两人随即告别而去。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处理事情多有疑惑,刚才他怀疑车中藏着人,可是忘记搜查了。”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说:“这件事穰侯不会善罢甘休必定后悔还会再来搜查车子。”大约走了十几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追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人,这才作罢。

要知道,范雎可从来没见过穰侯!但是,对穰侯的判断却是如此准确,可以测知他的为人、言行、举止。那时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心理学,现代西方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距今也才140多年,可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人,早就把心理学这东西运用纯熟了。

这种案例,比比皆是。三国里面,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空城计,司马懿与孔明,玩的全是心理,对人的了解真是令我们叹为观止。

所以说,【知人者智】,能知人是一种智慧。

能自知更难。

整个佛教,只做一件事,就是自知,用佛家的话讲叫“明心见性”。即心即佛,能了解我们这个心那就是佛了。所以说这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战胜别人,这是一种力量,而能战胜自己则称得上是强大。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更难。

【知足者富,行者有志。】知足者富,也就是后来的一句俗语:知足常乐。这个话讲着容易,做起来其实也难。能知足本来就是一种无上的智慧。佛家讲,人人皆佛,生而一切俱足,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行是前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能坚持不懈的人都是胸有大志的人。这个志,就是信念,象玄奘过沙漠,爬雪山,到印度去取经,凭的就是这个信念和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所”就是本分。能安守本分就能长久。这个讲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相当的难。孔子在注解家人卦时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各守本分。父亲要做得象父亲,儿子要做得象儿子,夫要做夫该做的事,妇要做妇该做的事。这样就天下太平了。事实上呢?很难做到。大多数人是连自己该做什么都不清楚,更不用提做到了。

【死而不亡者寿。】各家的注解千篇一律都是:身死而精神长存才是真的长寿。我觉得这样注解不对。

理由一:纵观整个《道德经》,老子都是在讲如何修身养性,如何身与道合,从来没讲过死了之后如何。老子强调的是无欲、无为,他怎么会在乎死后虚哧八脑的名声呢?

       第三十九章,“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意思是说,真正的声誉是没有声誉。就是低调默默无闻的意思。圣人并不想做一块美玉,而甘愿做一块普通的石头。

        这就是老子的人生观,所以,老子怎么会在乎功成名就,怎么会在乎死后留名呢?

理由二:老子一直强调的是如何好好活,从没讲过怎么好死。第七章讲“外其身而身存”,就是怎么活着的问题;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讲的是为君为圣之道。有个好名声,充其量排到二等,一等是“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就是老百姓觉得一切都是自自然然,都觉察不到你的存在,这才叫真的牛。第五十章讲得更清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崇尚的是“善摄生者”,他怎么会为了所谓的精神长存而不惜自身生命呢?“无死地”才是老子所讲的最高境界!这里的“无死地”,就是“死而不亡者寿”的这个“死”,这个“死”就是死地的意思。

“死而不亡者寿”的意思是:处在死地之中还不会死,这个叫长寿!

老子如果在乎的是精神长存而不顾惜生命,那他就会象岳飞那样精忠报国,而不是骑牛西去,他应该象司马迁那样著书立说,而不是在被尹喜一再恳求的情况下才留下《道德经》5000言。

理由三:现在看到的《道德经》通行本,这一句都是写作“死而不亡者寿”,但是,还有其他的版本!景福碑作“死而不妄者寿”,室町旧钞本、中者四子本“亡”均作“妄”。《群书治要》卷三十引道德经“死而不妄者寿”,并引河上公注,河上公注曰:“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于天下,故长寿。”我觉得,此注可用!还有版本作“忘”的,高享释曰:“其人虽死,而他的道德功业、学说等并未消亡,而被人念念不忘,就可以称他为长寿”。现今通行的注解,大概皆是源于此说。

理由四:前面提到的那个范雎,相当了不起,秦国名相。晚年的时候,来了一个蔡泽,讲了一番话,就令范雎辞官归隐,并举荐这个蔡泽为相。这个蔡泽有几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蔡泽讲了三种人,身与名俱全为上,名留身死为次。象文种、伍子胥、商鞅、韩信等,这样就好吗?比着范蠡、范雎、张良哪个更好呢?就是蔡泽的一番话,范雎听进去了,辞了相位,并推荐蔡泽为相,得以善终。

理由五:据说,孔子拜访过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意思就是,名誉这东西,不值得张扬。那么,老子又怎么会说“死而不亡者寿”,把死后的名誉被人念念不忘称作寿呢?孔子见过老子之后,回去三天都不讲一句话,可见所受到的震撼之大。孔子感叹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意思就是,象鸟、鱼、兽,都可以想办法捉到它,但是,老子象龙一样,深不可测,无法琢磨。也就是,根本抓不到他!

老子本人就是善摄生者,他不会让自己处于身死的境地,又换句话说,既便他处于死地,也有办法悠然自得,保全自身。这才是“死而不亡者寿”的真正含义。

再一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应该连起来读。就好比前面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分开。不失其所讲的是安守本分,就是自己修为的问题,死而不亡(处在死地而能自保)讲的是对环境的应对。这样讲应该比较通顺。而把死而不亡解读成人死了精神长存,大概不是老子的本意。


老子
范雎
穰侯
CONTACT US
www.mesian.ne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