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一切更美好!
www.mesian.cn

施琅姓名有什么问题令他欺师犯上却还得以善终?

发布日期:2023-02-24 10:49:29   来源 : 大运易成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1088
玉常 大运易成 发布日期:2023-02-24 10:49:29  
1088


对施琅的了解,还是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施琅与姚启圣的这段戏很精彩,施琅是姚启圣的学生,还是姚启圣的下属,二人还有一点亲戚关系。姚启圣以全家性命保举施琅,但是,施琅反过来参了姚启圣一本,还抢了平台之功,让姚启圣郁闷死了。
从一定程度上说,施琅有点欺师犯上。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姚启圣这里,在此之前,施琅就有犯上的问题。
施琅先是跟随郑芝龙(郑成功父亲),为其部将。
1646年随郑芝龙归降大清,由于李成栋对南方兵将存在歧视心理,在奏疏中说从福建带来的施琅等官兵“脆弱不堪,无资战守”,甚至伺机剪灭和解散。施福、施琅、黄廷等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气吞声,大有怀才不遇,有功不赏之感。
1648年,遭李成栋部下郝尚久暗算,转投郑成功。
1651年,因与郑成功意见相左,被削兵权。成为闲散人员的施琅却率几十人成功守卫厦门。但郑成功却并未将他恢复原职,在施琅提出想削发为僧时,郑成功也不为所动。施琅就剃了头发,不再见郑成功。
1652年,施琅杀部将曾德,郑成功大为恼火,抓捕施琅及其父亲和弟弟,施琅侥幸逃脱,其弟与父亲被郑成功所杀,施琅恨之入骨,再次投清。
1667年,施琅上书平台策略,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攻击,施琅的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13年。
1682年,在李光第、姚启圣等人的力荐下被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
他的犯上,主要体现在与郑成功的关系上。
那么,什么样的姓名会容易有欺师犯上的情况呢?
这主要与姓有关。因为姓代表着长上。
施琅,1621年生,辛酉,属鸡。
施琅姓“施”,“施”字右上以“人”论。属鸡,鸡逢人被宰吃,代表着牺牲奉献。
姓的右边如果有破绽,就容易欺师犯上。
比如有个说相声的何某人,公开与其师撕逼,是名符其实的欺师犯上。他生于1981年,也是辛酉属鸡,姓“何”,右边是“丁”,五行为火,辛的五行为金,酉的五行也是金,火克金。所以,从姓名学上来讲,他的这种行为也并不觉得奇怪。姓上相克,就说明与长上关系缘浅,容易犯上。
不过,姓上有问题容易犯上,不代表一定犯上。会不会犯上,其实还取决于一个人的修养。
就比如施琅,“施”字右上以“人”论,于属鸡的施琅而言为牺牲奉献。但是,关于牺牲奉献的问题我已经专门讲过。其他的姓名学老师都认为牺牲奉献为凶,但我一路研究下来,发现并非如此。
牺牲奉献当以中性来看,谈不上凶,也谈不上是吉,更多的是因人而异。也就是说,一个人若甘于牺牲奉献,那就以吉论,若一个人不甘于牺牲奉献,就以凶论。
这个不难理解。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头悬梁椎刺骨,这不能说是坏事吧?比如一个老师,一个医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事业,不能说是坏事吧?又比如,一个妻子,对丈夫,对家庭,任务任怨,甘于付出,这都不能说是坏事。
但是,反过来,如果这个学生觉得学习很苦很累,这个老师或医生觉得一味付出很吃亏,如果这个妻子斤斤计较,那就很糟糕了。
关于姓上牺牲奉献的问题,在施琅身上体现得很全面。他在郑芝龙手下的时候,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但之后,他的新上司李成栋就与他不对付,既不重用他,更要置他于死地。他不得已,转投到郑成功名下,并成为郑成功的左膀右臂。
他与郑成功的关系,和后来与姚启圣的关系很象。既亲密,又犯上。他后来与郑成功决裂。
他这种犯上的问题也反映在与大清的关系上。他先是反清,后来归顺,又反,又归顺。但是,他的结果是好的,夺得平台首功,被封侯,爵位相续十三代。
姓上有破绽,容易与长上缘浅。虽然说牺牲奉献未必就一定是凶,但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仍有诸多不顺。比如,他不被李成栋看好,比如,他的建议被鳌拜所阻挠,以致被“闲置”了13年!
但是,如前面所讲,牺牲奉献是吉是凶,是由本人的修养决定的。李成栋不看好施琅,他忍了,鳌拜阻挠他,他也忍了,13年,老实说,真不容易!
后来,他为了大清舍生忘死,一举平台,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侯。这正是他牺牲奉献精神换来的荣耀。从这个角度来讲,能说牺牲奉献不好吗?
表面看是施琅对不起姚起圣,实际上未必。施琅与姚启圣的冲突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对台问题,施琅是坚决平台,但姚启圣主张的是剿抚并举。康熙也是左右不定,一开始是想“抚”,想让台象日本和朝鲜那样,只要名义上称臣,其他可以自治。康熙有这个想法,主要是因为国力不强的缘故。后来国力渐强,康熙底气就足了,加上施琅这么个坚定的主战派,所以,终于下定决心平台。《清史稿》中载,恰在这个时候,郑克爽表示愿意称臣,只是留辫不剃发,要自治(《清史稿》:“克爽乃遣使书,愿称臣入贡,不 薙发登岸。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姚启圣就把这个情况上奏了,却被康熙驳回,并任命施琅平台。因为有这么一出,康熙就不可能让姚启圣去平台,也不可能把平台之功给到姚启圣。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姚启圣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再一个,施琅与姚启圣的矛盾体现在何时出兵上。施琅觉得应该夏季用兵,姚启圣觉得应该春季用兵,两人争执不下。成者为王败者寇,最后的结果是施琅完胜,这种分歧也是姚启圣平台无功的原因之一。
并不是施琅从中作梗令姚启圣不得平台之功,是姚启圣自己没下好这盘棋。

象施琅与郑成功之间的矛盾,《八旗通志·施琅传》载:“今以粮匮,议剽掠广东,琅正言阻之,拂其(郑成功)意。”意思就是说,当时军中缺粮,郑成功就打算抢劫广东,施琅很不认可这种行为,就正面反对郑成功,二人的决裂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不管是在姚启圣的问题上,还是在郑成功这里,施琅所作都挑不出毛病,不能说施琅有问题。但他与上司不和,这就是“姓”的影响了。

并不是你甘于牺牲奉献就一定好,就一定被人认可,有时,可能是劳而无功,下力不讨好。

这时就要看一个人的修养和能力了。

施琅被“闲置”13年,他此时如果怨声载道,自暴自弃,那就没有后来了。实际上,他在这13年中,韬光养晦,研究海战,同时在官场走动以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他离开郑成功选择大清,这步棋算是走对了。象前面提到的李成栋,后来又反清,结果兵败坠水而死。他与姚启圣意见不和,但他最终成功了。

所以,牺牲奉献,一方面可以说是忍气吞声,一方面可以说是韬光养晦,一方面是憋屈郁闷,另一方面是心甘情愿。没有对错,因人而异。施琅姓上有犯上的问题,但他这个人心正行正,终于令他功成名就,得以善终。

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施琅入台之后,主动前去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台W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郑氏收复台W是为国为民尽职的举动,对郑成功毫无怨仇。祭祀完成之后,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 由此可见施琅的胸襟与为人。相比而言,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的父亲与哥哥,伍子胥后来入楚,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连他的好朋友申包胥都看不下去了。

-END-


姓名
施琅
姚启圣
欺师犯上
CONTACT US
www.mesian.cn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