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唐僧师徒四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实际上,我们忘了另一个徒弟,即小白龙。所以,准确讲是师徒五人才对。
很明显,现实中的唐僧去取经时,是只身一人的,并没有唐王的相送,是冒着生命危险等了几年才瞅一个机会溜出去的,小说中说是皇上御弟,那是吴承恩为了哄一哄当时的皇帝,给皇上脸上贴金,拍一拍皇上的马屁,这样好让《西游记》能顺利的流通。因此,所谓的几个徒弟,都是虚构出来的。
读《西游记》不要仅当作小说看,那样的话,最多能得到整部小说的十分之二,十分之八的精华就得不到了。要把《西游记》当作修行指南来看,就象是游戏中的通关秘籍,在在处处都是要点,都是点人开悟,拉人上道,助人修行的。因此,所谓的师徒几人也是如此,这里面大有文章,要好好去参。
既然《西游记》是讲修行的,那就不只是记述唐经取经的经过,而是自我修行的过程。所谓的师徒五人,都是我们自己。师徒五人,就是一个人的五性,或说五心。
唐僧为道心,即求善向上的心;
悟空为天心,或说佛性,与道相近,无好无坏;
猪八戒为贪心,或习性,使我们六道轮回的就是这一心在做怪;
沙和尚为粗心,或说无明心,因为粗心,遮蔽本性,因为无明,难识本体;
小白龙为忍辱心,忍辱乃修行之根基,求道之至宝。
道心是统领其他四心的,没有道心,佛性就无以规束,一念之间,就可能成魔;贪心就会泛滥,欲壑难填,在轮回圈里打转;无明心就一直无明,难识本性;忍辱心也不能长久,容易半途而废。
师徒五人又暗合六度波罗蜜:唐僧为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的真正含义是慈悲;悟空为精进波罗蜜,这个从悟空一开始跋山涉水、拜师学艺就可以看得出来;八戒为持戒波罗蜜,不然也不会叫八戒了;沙僧为禅定波罗蜜,你看沙僧,时刻都处在静中(所以叫悟净);小白龙为忍辱波罗蜜,这个不需要解释了。不是还有一个智慧波罗蜜吗?对,智慧波罗蜜是修行所得的果,有了前面五个波罗蜜,这最后的智慧波罗蜜就不求自得,最后师徒五人修得正果时,正是智慧波罗蜜显现的时候。另外,也别误解成非要得到正果时智慧波罗蜜才会显现,实际上,时刻都会显现,正所谓,小悟小得,大悟大得,你看了这些文字,哦,豁然开朗,明白了些什么,这就是智慧波罗蜜的显现。
师徒五人又暗合五毒:贪、嗔、痴、慢、疑。
贪当然指的是八戒了,所谓八戒,就是戒五荦三厌,五荦是指葱、蒜、韭、薤(xiè)、兴蕖(qú),三厌是指道家所忌三种肉:雁、狗、乌龟。这里的五荦三厌就是指的荦腥,只不过融合了佛道两家之说。另外,八戒又指的是佛家的八斋戒:杀、盗、淫、妄、酒、非时食(过午不食)、不化妆听歌看舞、不卧大床。总之,就是戒贪欲。猪八戒又叫悟能,要悟的是一“能”字。何谓能?能即熊也,熊因为要冬眠,所以引申出“耐、忍受”之义,这里的悟能就是这个意思,说白了,还是戒,还是忍。戒的是贪,忍的是欲。
嗔指的是悟空。嗔的意思是生气,责怪。悟空就是火爆子脾气,爱发火生气,还爱怪别人,不然也不会总叫八戒为“呆子”。悟空要悟的这一空字,就是要明白,嗔心本来是无,万相是空,悟空又叫行者,行者的意思就是慢慢的去掉嗔心,体证大道之义。
痴指的是小白龙,小白龙是一匹马,是畜生,是没有智慧的。
慢指的是唐僧,唐僧的慢心从哪里来的呢?后来如来佛说得明白:“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不过,在唐僧身上,这个慢似乎看不出来,他对谁都是恭恭敬敬的。还剩下一个疑,当归到沙僧身上,但是,沙僧身上的疑心也不明显。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些人转世过程中,习性就已除去(确切讲是开悟了,有些人是在死的那一刻证悟的),唐僧就是如此,因此,慢心不见,更多的是谦恭之心;另一个,如果深入禅定,让心住于清净处,原有的习性也无由生起,比如悟净,悟净的净字,即是此意。此外,小说只是隐含,是灵活的,不是教科书,不会把五毒硬搬到每个人身上,再说,并不是某个人身上只有一个贪,或者一个嗔,而是说,五毒我们身上都有,只是这个多点,那个少点而已。修行的根本,就是去掉这五毒的过程。
最后唐僧、悟空成佛了,唐僧修成旃檀功德佛,悟空修成斗战胜佛,其他几位都未成佛,只是成仙成圣,这说明什么?说明,只有佛心、道心最究竟,佛心即是空,道心即是向善,象其他,禅定,持戒,忍辱,乃至念经,炼丹等等,会有成就,但不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