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师徒好不容易到了西天,取经时,迦叶和阿难两位尊者索要“人事”,什么是人事?
人事就是见面礼,红包,或者说,人情世故。
问题来了,这是佛国,唐僧师徒要干的不是世俗之事,而是取经,取经也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众生,阿难和迦叶却索要人事,这是不是有点过份?
更重要的,这事佛祖还知道!师徒拿了无字经,悟空气恼不已,找佛祖论理,佛祖笑着说:“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看佛在这里举的案例,之前,和尚们下山,在赵长者家诵了一遍经,收了多少钱呢?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是黄金哦!三斗三升,可不少!但就这,“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就是钱收得少了!看来,这些和尚,包括佛祖在内,不但贪,还大贪!
事实真是这样吗?怎么可能!要是这样,不要说《西游记》为四大名著,恐怕连不入流都进不去。这部小说,开篇就讲得明白——“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什么是“造化”,造化就是因果,什么是“会元功”,会元功就是明心见性。《西游记》这部小说,是修行指南,专讲修行的。佛家修行,讲的是四大皆空,慈悲为本,怎么可能贪呢?释迦牟尼放着王位不坐,舍身饲虎,割肉为鹰,怎么会贪图这点钱呢?
那为什么还要索取这个人事呢?
这里有三个原因,通过人事,看一个人的:
一、态度;
二、行动;
三、舍得。
你说你想取经,是真想,还是随便想想,如果是真想,怎么证明是真想?怎么证明有诚意?天地之理,有舍有得,你既然取,不先舍,怎么得呢?
佛法不违世间法,佛法是这样,世间法也是如此。刘备请诸葛亮,不是空手去的,是备了厚礼的,不是去了一次,是三顾茅庐。诸葛亮并非是刚好不在家,而是故意躲着,他并非贪这个钱,他要的是刘备的态度!
二祖慧可找达摩求法,断臂立雪,舍了一条胳膊;六祖慧能去求法,干苦力干了七年;虚云老和尚为求法,燃指供佛,生生地烧掉了一根手指!你说这代价有多大。
这就是看你有没有诚意,有没有行动力,懂不懂舍得这个道理。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不管什么事情,你不豁出一头儿去,想要天上掉馅饼,空手套白狼,那是不可能的。
上面讲的好象是大道理,人情世故也是如此。你想请领导办事,或者请亲戚朋友办事,你空着手去,你觉得事能办成吗?过年过节见长辈,你会空着手去吗?亲友结婚生子,你会空着手去吗?我想,大概不会吧。这就是人事。你说你有诚意,你得表现表现,你说你很尊重很爱他,怎么证明?结婚女方要骋礼,真的是女方贪财吗?不完全是。通过骋礼,人家要知道你的诚意,也想知道你的家底,你是不是值得托付终生的那个人。这里面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因果,就是舍得。你给出去的,迟早还会回来。你送的礼,人家迟早会还。看似简单的人事,其实,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和意义。
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说归说,人事还得有。所以,二尊者脸皮厚,仍然向唐僧要人事,唐僧舍了紫金钵了事,“聊表寸心”。
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容易吗?哪里是舍个紫金钵这么简单,实实在在是连命都搭上了。看电视剧,这一点被忽略了,原著中,在登无底船时讲到“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在这里,唐僧就死了,把命舍出去才成的佛!
对于修行人来说,命是最大的一关,任何人,不抱着把命舍出去的心态,是绝修不成正果的。印光法师:“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
好象是扯远了,但这个“人事”的确是颇含深意。有一个词,叫“不省人事”,不省人事,那就等同于死人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