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囊萤夜读出自《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意思是说,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知识。但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重点是,这位车胤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当了大官。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却是某某人突然心血来潮编的一个千年后才被证明很不靠谱的故事。
做这个试验的是康熙皇帝。
在《康熙朝实录》中记载康熙的话说:“又云囊萤读书。朕曾于热河取萤数百、盛以大囊、照书字画、竟不能辨。此书之不可尽信者也。”
康熙说,他在热河的时候,曾经捉了数百只萤火虫,装进大囊中,字画都看不清。由此证明,囊萤夜读是很不靠谱的故事。
囊萤夜读的故事实际上是很容易验证的,但到目前为止,千年以来,实际去验证的,大概只有康熙一个人。
其他人大概从一开始就相信了这个故事,有些不信的大概是懒得去验证,或者,不方便去验证。必竟,不是处处都有萤火虫,而能捉到上百只也并非是易事。
康熙有这个条件。一是他这个人比较爱较真儿,另一个,他不需要亲自动手,他只要动动口,捉几百只萤火虫是轻而易举的事,做一个大囊也是轻松的事(一般人要准备这么一个囊也很费劲)。所以,他以大囊装数百只萤火虫,如此书画皆不能辨,那车胤小囊装几十只就夜读显然就太扯了。
有人会觉得,囊萤夜读这个故事是用来激励人读书的,它激励的功能是首要的,你非得鸡蛋里面挑骨头,干嘛揪着这个事情的真假不放呢?
我想,康熙一定不否认这个故事的激励性,我也不否认。但康熙做这个试验,讲这番话,是有前提和背景的。
康熙讲这个话的起因是,当日“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当天考试完要出成绩,结果天气突变,黄沙漫天,因此康熙认为:“或因学问优长、声闻素著之人、不得中式、怨气所致。或此番中式之人、将来有大奸大恶、乱臣贼子、亦未可知。”
康熙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很可能是上天预警,这次的考试中也许有些很优秀的人没有被录取,而录取的未来也许会是大奸大恶之人。此时是1721年,康熙67岁,已经在位60年。这是有着相当丰富阅历的老人。《水浒传》中,宋江想要归顺,然后天刮大风把替天行道的旗给刮断了,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梁山好汉死了大半,散伙了;《三国演义》中,庞统要出师却被马摔了下来,结果庞统命丧落凤坡;《红楼梦》中,大观园无缘无故起了一次火,然后,贾家从此就没落了……康熙举例说:“邵子于洛阳天津桥闻杜鹃、即知南人有入相者、而王安石果相。此皆书册所载、信有明验。”这里的邵子指的是大名鼎鼎的邵雍邵康节。邵康节在洛阳听到杜鹃啼声凄然,由此就知道将有南边的人入朝为相,天下将不安定,两年后王安石果然为相实行变法。此一事于李贽《藏书》卷三十二《德业儒臣·邵雍传》、《宣和遗事》、邵雍之子邵伯温所著《易学辨惑》、《邵氏闻见录》等书中皆有记载。康熙又说:“自古帝王、因不学问、任彼书生訾(zǐ )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很多帝王,因为自己没学问,就任意被书生胡弄。这里的书生,更多的指其属下大臣。作为帝王如果自己不睿智明察,就会被属下大臣所摆布,那就成昏君了。康熙说:“朕自幼读书、凡此等处、无不研究。”康熙是喜欢格物、穷理尽性的人。他举例说,象唐明皇焚珠玉于殿前,及至治之世,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这都是不可尽信的。然后就提到了囊萤夜读,这个,康熙自己亲自做过试验,证明囊萤是不可能读书的。结论就是“此书之不可尽信者也”。书中所讲的内容,有些是不靠谱的,不可以全信。康熙还提到说“然亦有似乎荒邈、而竟实有其事者。”有些看起来很离谱的事,却可能是真的。比如东方朔记北方有层冰千尺、冬夏不消。康熙询问俄罗斯使者才知道,北极确实有冰海,坚冰凝结、人不能至。又比如曾有三个书吏,到处传播西方的一种异兽图,说什么目在乳旁、口在脐旁,康熙为了辟谣,判其重罪,发往边疆,让找到这种兽再回来。后来,将军祈里德从蒙古回来,康熙向其询问此事,回答说,的确是有这种兽。巡哨侍卫曾经见过,当时一个侍卫还想以鸟枪击之,被人劝止了。蒙古名其兽为鄂布。又有飞者名为积布。飞者未曾得见。这种兽应该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刑天。因此,康熙传旨把发配的那几个人放了回来。无独有偶。关于这个异兽刑天,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讲到(这里不再翻译,原文如下):“阿公偶问余刑天干戚事,余举山海经以对。阿公曰:君勿谓古记荒唐,是诚有也。昔科尔沁台吉达尔玛达都,尝猎于漠北深山,遇一鹿负箭而奔,因引弧殪之,方欲收取,忽一骑驰而至,鞍上人有身无首,其目在两乳,其口在脐,语啁哳自脐出,虽不可辨,然观其手所指画,似言鹿其所射,不应夺之也。从骑皆震慑失次,台吉素有胆,亦指画示以彼射未仆,此箭乃获,当剖而均分。其人会意,亦似首肯,竟持半鹿而去。不知其是何部族,居于何地,据其形状,岂非刑天之遗类欤?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儒者自拘于见闻耳。案史讫称山海经禹本纪,所有怪物,余不敢信,是其书本在汉以前,列子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其言必有所受,特后人不免附益,又窜乱之,故往往悠谬太甚,且杂以秦汉之地名,分别观之可矣。必谓本依附天问作山海经,不应引山海经,反注天问,则太过也。”袁枚的《续子不语》卷一中提到了一个海外的“刑天国”,据袁枚称,这是温州府的海商王谦光所讲述的亲身经历,王谦光出海经商,曾飘到了一个海岛,岛上男女千余人:“皆肥短无头,以两乳作眼,闪闪欲动,以脐作口,取食物至前,吸而啖之,声啾啾不可辨”,这些无首人看到王谦光有头,都争相用舌头舔他,王谦光大惊,赶忙奔到了山顶,和他的同伴们一起扔石头驱赶无首人,终于把这些怪物驱散。
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岂不闻井底之蛙、盲人摸象、三季人之故事哉?康熙又说:“又《神异经》云:北方层冰之下有大鼠、肉重千斤名为鼢鼠。穿地而行、见日月之光即死。今鄂罗斯近海北地有鼠如象、穴地以行、见风日即毙。其骨类象牙、土人以其骨制捥碟梳篦。朕亲见其器方信为实。又古人以天市垣为中国分野。朕始疑其说。细玩天球、合以地图、中国去赤道二十度至四十度,在谷雨、立夏、小满三节气上,天市垣亦去赤道二十度,恰与中国对照,始知古分野之说确有所据。”康熙总结说:“读书务在明理方不为书所惑耳”。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可以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读书至死,但不要死读书。也是在康熙讲上面这些话的同一年,诸王、贝勒、满汉大臣、文武百官为庆贺康熙帝御极六十周年,联合上疏恭康熙帝二十字尊号:圣神文武钦明睿哲大孝弘仁体元寿世至圣皇帝。谁知康熙帝和以往一样,仍然给以拒绝。他说:从来所上尊号,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这是历代相沿的陋习,专门欺诳不学无术的帝王,以为是尊称,其实并没有什么尊贵之处。现在国家西部地区用兵,官兵披坚执锐,冒暑冲寒,劳苦已久、人民负重跋涉,挽运远道,也很疲困,再加上有许多地方受灾,百姓更加受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修省图治,使百姓受益,哪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有些微贱无耻之人,以为举行庆典必有殊恩,想有所得;更有人以为六十年庆典必定实行宽大政策,乘机故意杀人犯法。可见庆贺无任何益处。康熙帝拒绝上尊号已有十余次。此前,凡国家取得重大胜利,或逢皇帝四十、五十大寿,执政四十、五十周年等喜庆日,诸王、贝勒、满汉大臣、蒙古王公以及达-赖-喇-麻等,都纷纷请上尊号。对此,康熙帝一律加以拒绝。他并不是不关心臣民乃至后人对他的评价,只是认为,这种活动铺张浪费,加重民众负担,对朝政有害无益。他曾多次重申:如果大小臣工,人人廉洁,使人苠各得其所,风俗淳厚,教化振兴,天下共享太平之福,虽不上尊号,令名实多。如果一切正治不能修举,既使上尊号又有何益?我决不受此虚名,况且,现在官吏很少廉政,百姓也未富裕,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功绩可记,再上尊号,加臣子们官秩,只有负愧感觉,决不会有尊荣可言。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康熙做人做事、当皇帝与读书的态度。康熙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重在明理致用,象囊萤夜读这样的事,真的值得提倡吗?-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