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白玉猪龙,建平县征集,辽宁博物馆镇馆之宝
这件玉猪龙,高10.3厘米,出土于中国东北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的四号墓地。墓主人是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玉坠被发现时正置于其前胸。
在红山文化出土文物中,有超过20件同类玉器。距今5800-5000年。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P155
关于这个玉猪龙,还有颇多争议。有说是原型来源于金龟子的幼虫蛴螬,有说是象熊,还有说是象胚胎的。
都太扯了。
说什么不重要,得有充足的理由。从文献与考古双重来看,可有支持的相关证据?说熊还略好些(但仍缺乏相关例证),玉猪龙与所有出土玉器一样,是重要的礼器,而礼器皆共同指向历法与神祗,幼虫或胚胎说,请问与历法有什么关系?怎么可能拿一个幼虫或胚胎当神来祭拜?!
言归正传。
目前大多数人的共识,这是玉猪龙,我们就先不去议论其他的。现在要谈论的重点是:为什么这个玉猪龙长个猪头?
这就要知道,商周之前的诸神,皆来自历法。周之后,特别是到了汉朝,开始造神运动,什么东王母,西王公,各种神仙都出来了,很多神都脱离了历法基础。但在商之前,上古先民祭拜的,皆与历法有关。
而古时作为历法来源的,主要就是:太阳,北极,北斗,苍龙星宿,……
北极与北斗离得很近,所以,良渚先民就以此造了个神徽,天帝骑猪巡天。这个猪就是北斗的象征。之所以用猪来象征北斗是因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猪是先民熟知的动物,猪的两个鼻孔很特别很大,两鼻孔与两眼就组成了一个梯形,这个形状刚好与北斗斗部四星相似,就把北斗想象成猪。后来车出现了,就以车代替猪(见下图),有勺子有斗了,就用勺子用斗象征北斗。所以,后世以来猪作为北斗的形象就几乎不见了,因此现在要理解起来这个事情就略显费劲。
龙与苍龙星宿有直接的关联。良渚时候,主要的天象是北极与北斗,而到了商周,在继承良渚文化的同时,用龙替换成了北斗(也并未完全取代,下面还会讲到),形成了新的神徽——饕餮。
明白了前面讲的这些,再来看玉猪龙就很容易理解了。
玉猪龙就是北斗与苍龙星宿的融合。在历法上来讲,就是以北斗和苍龙星宿来共同制定历法。
这种融合的方式很常见。如上所述,良渚神徽就是北极与北斗的融合。饕餮是北极与苍龙星宿的融合,而人面鱼纹则是太阳与苍龙星宿的融合(会不会很诧异?不是鱼吗?怎么会是龙?关于这个,玉常之前有专文详述,那时的苍龙星宿还是鱼的形象),而另一个典型的融合是安徽含山凌家滩玉鹰(距今5500年)。
现在来看这个玉鹰也很容易理解,鹰代表的是太阳,中间的大圆为太阳,内中的八角形代表由立杆测影而来的四时八节(及四正四隅),中间还有一圆代表北极。两边翅膀为二猪首,猪对位于北斗,左右两个代表阴阳,意即北斗的四季旋转。
作为猪与龙融合的硬证,当是敖汉旗兴隆沟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首石龙(距今8000年)。
石头堆塑出龙形,而头用的却是猪头骨。
辛德勇《天历探源》P21
在上图敖汉小山遗址出土尊形器上的图案,左边是鹿,右边是鸟,中间是猪首龙身,实际上对位的是四神,只不过,这里的玄武是头鹿(是的,玄武形象早期是鹿,那么,前面提到的苍龙星宿早期的形象是鱼也就没什么不可能的了)。
这里猪龙合体,代表的正是北斗与苍龙星宿的融合。
张远山《青铜之道》P128
上图所示,即商周时期饕餮图案,叫饕餮是错的,实际上和良渚神徽一样,是神徽。整个饕餮是由左右头顶头的二龙组成,中间是北极天帝,角为北斗之形,这个北斗之形有的就只是形状,有的还画成是龙形。这是将北极、北斗、苍龙星宿融合一起的图案。
北斗的形,加上龙,再次证明北斗(猪)与苍龙星宿的融合。
按这个思路看下来,红山玉猪龙为什么长个猪头的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就是北斗与苍龙星宿的融合。
《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就是北斗,东指就是指向东边,东边对应的就是苍龙星宿,对应的时间是春天。
所以,将北斗猪神与苍龙星宿融合,意即“斗柄东指”,代表的意思就是春天。更确切讲是春分。
濮阳西水坡蚌塑图,是由蜘蛛、鸟、鹿、虎、龙组成,毫无疑问代表的是四神,注意,这里的玄武仍然还是鹿。关于蜘蛛,玉常已经专文讲过乃对位于北极。还有一点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就是考古报告中说,“龙口前(南)0.15米处有一蚌摆的似椭圆形的图案”,“另外在蜘蛛和鹿之间,还有一件制作精良的石斧。”这是什么意思呢?
《吕氏春秋·季春纪·圜道》:“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轸即轸宿,角即角宿,以角宿这里开始转一圈为一岁。这句话是对西水坡蚌塑龙头前那一椭圆形最好的注解!
这种首尾相连旋转的方式及寓意,与陶寺文化陶盘上的勾龙社神图一脉相承!
参考:
1、张远山《青铜之道》P128
2、辛德勇《天历探源》
3、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