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一切更美好!
www.mesian.cn

甲骨文中字字源终于破解!

发布日期:2025-04-24 13:06:57   来源 : 大运易成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3
玉常 大运易成 发布日期:2025-04-24 13:06:57  
3

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关于甲骨文的“中”字,困惑了我很长时间。

其实,就“中”字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始终无法解开的谜团是中字上飘动的线到底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旗,但为什么是旗?

这个问题现在终于破解!

中字的演变并不复杂,从甲骨文到楷书,应该说是很好地保持了原状,只是更简化了些,去掉了飘动的线(实际上甲骨文的中字也有不带线的)。

唐汉《图说字源》P413

唐汉先生对“中”字的解析已经比较完善。

刘钊《新甲骨文编》P23-24

关于甲骨文的中字,大致有以上9种写法。

对于1、2种,与现今楷书“中”字几乎一样。这两款中字的不同之处,中间一个是圆,一个是方。

中间圆形的应该是中字的雏形。

中字来源于立竿测影。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P279

立竿测影首先要做的就是定向。只有确定方向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确定方向的方法,是先在地上竖一根表竿,然后围着表竿画一个圆,日出时太阳投影在圆上会有个交点,日落时又有一个交点,连结两个交点的连线即是东西方,从表竿向连线做一垂线,此线即是南北。

图1的甲骨文,竖着的一竖即是表竿和投影,中间的圆即是立竿测影时所画的圆。

方向确定后,东、西、南、北就产生了,于是,就以方形来象征四方,图2中的方形就是此义。古人所说的天圆地方,并非是说地是方形,这个方是方向、方位,意思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有方向的。

方位对古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说对古人,即便是对今天的我们,方位也是至观重要,没有方位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建城盖房也是要先看方位。

《周礼·天官·叙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清朝建城,很好地体现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

所以,就以方形象征邑,象征国。中字中的方形即由此而来。

如上,图9的中字,上部还有一个小枝丫,带丫的这一竖实际上从“弋”,早期的表竿到了商周时候,演变成了祖槷,祖槷上就有这个丫。这个是用作准绳的,也就是在丫上系一根绳子,下面再绑一重物,这样可以校正表竿是否放得正,绳子与表竿平行的时候就说明表竿是放正了。

商周之后,圭表就升级了,基本用不到这样一个丫了,但这个传统仍然延续了下来。在华表上就演化成了云一样的装饰。
图8,中间实心方形,外边加两短竖。两短竖是强调符号,调强的是中间城邑的范围。

图3、4、5、7,旗上的飘带略有不同,但都是飘带,即早期的旗。

更准确来说是斿。但又不全是,斿字,左边是飘动的旗,右边是个子,意思是子随旗动,众人跟着旗走。

“中”字中的旗即“斿”字左边的旗。

中字中飘动的是旗无疑,具体是什么样的旗我们就暂不考究了。

中字中间这一竖不是表竿吗?怎么又变成旗了?

这里就要说,中这个字,实际上有三层含意:

1、天文上的立竿测影,因为一般是选在正午时测,故有中的意思;

2、地理上的方位,是以表竿为中,而建立五方方位:东西南北中,并强调中间的方位。

3、人文正治上的含义,天文决定地理,地理决定人文。因此,古时把旗安放在城邑正中,军中大旗也是在中军大账。

这就是为什么“中”字中会有旗的原因,因为旗代表的是人文上的中间。

《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中原,中国,正是由此而来。

再有一种中字的写法,即图6,没有中间的口,只有飘动的旗,这是仅以旗来代表中,即人文意义上的中。

《中庸》的中,其实是由“庸”而来。庸字从庚,庚是古时的钻,庸就是双手持钻钻孔。

古时的钻就是如上面这样,钻的时候,竖的棍及钻头是不能偏的,这样钻出的孔才合适。并且,要持续不断地钻。所以,庸者用也,常也。

中庸,就是用中,常中,经常不断地保持在中位。

假如把这个过程比喻成规律,自然,道,那就是要经常不断地与自然相合,守于道。这就叫中庸。

虽然事物不同,但意涵与立竿测影一样。

允执厥中,一个中字,正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允执厥中四字,乃是故宫中和殿匾额,太和,中和,保和,中和居中,正体现了中字之意涵。

中字源自立竿测影,虽有多种写法,但皆由立竿测影而来,由立竿测影时在正竿影而引伸出时间意义上的中,由表竿的定向及五方的确定,而引伸出地理意义的中,由测影的严谨而引伸出准则之义,由天文、地理的中而引伸出人文的中道之义。

参考:

1、唐汉《图说字源》

2、刘钊《新甲骨文编》

3、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

-END-



甲骨文
汉字字源
汉字演变
中字字源
CONTACT US
www.mesian.ne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