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陈宫,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角色,最初,他是曹操的大贵人,最后,却成了曹操的仇人,小人,什么使得他由贵人变成小人了呢?
这个事情得从头说起。
曹操也是很有争议的人物。要说这个人也不错,董卓大权在握之后,把持朝纲,为所欲为。有些忠义之士,心有不满却无计可施。曹操自告奋勇,要去刺杀董卓,结果没有成功,反而被董卓画影图形捉拿。
曹操一路狂跑,跑到中牟县,不凑巧,被衙役捕捉在案。中牟县令就是陈宫。陈宫夜审曹操,问他,董丞相对你不薄,你为什么要刺杀他?曹操说“为国除害”。陈宫又问,那以后有什么打算?曹操说:“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候兴兵共诛董卓!”陈宫一听,感叹说“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于是,弃官不做,追随曹操。
这段故事,就是捉放曹。
路上,曹操说,要拜访一个人,他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
吕伯奢这老头热心肠,见到曹操非常高兴,说家里没酒,去买点酒。老头儿走了之后,曹操听到家中有磨刀之声,心想这大概是想害自己,就把一家八口全杀了。搜到厨房却见捆着的一头猪,这才明白,错杀好人了,人家是要杀猪款待他们!
他们连夜逃跑,路上遇到打酒回来的吕老头儿,曹操怕他报官,把老头儿也杀了。
陈宫叹息道:“前面杀他全家,尚有情可原,而现在知而故杀,这是大不应该的。”曹操这时讲了他的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后来陈宫弃曹操,辗转几次,投奔了吕布。多次为吕布献计,差一差置曹操于死地。在这之前,还有一事。陈宫先是投奔陶谦,陶谦为了结好曹操,凑了很多财宝,连
曹操的父亲一起,派人给曹操送去。要说这是大好事一件,可是,派去的那个人见财起意,把曹爹给杀了,私呑了财宝。曹操知道爹被杀,大怒,起大兵讨伐陶谦,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这时陈宫自告奋勇,求见曹操,求他网开一面。结果,曹操不给面儿,既不讲陈宫昔日救他之情,同时仍坚持三光政策。搞得陈宫连回去见陶谦都不好意思,这才去投吕布。后来,尽管吕布烂泥扶不上墙,但陈宫仍死心踏地保他,与曹操做对,与这两次事件密切相关。
三国里面,有几个人物很悲情,一个是徐庶,中曹操之计,失老母,身在曹营心在汉,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郁郁而终。另一个就是陈宫,一身正气,足智多谋,却跟了吕布,结果命丧白门楼。
回过头来还说陈宫和曹操。救曹操的是陈宫,弃官跟随曹操的是陈宫,后来,一心要杀曹操的也是陈宫。为什么前面是曹操的贵人,后来却成了小人?
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本还是在曹操这里。因为疑心重,错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这也有情可原,谁没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呢?但是,后来又把吕伯奢杀了,并且还振振有词“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天下人负我”,这就过分了。
再后来,曹操举兵,三光政策,讨伐陶谦,这有点讲不过去。这事儿真心不怪人家陶谦,又不是他存心要害你?人家又是送财宝又是送爹,真是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只是,谁也没想到,派去护送的那个家伙中途干出杀人劫财的事。所以,曹操去讨伐陶谦这是讲不通的。同时还实行三光政策,你说,这事儿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男女老少一个不留,全部杀光光。陈宫这时前来说情,一是因为陶谦这人乃仁人君子,此事不怪人家,二是为百姓请命,非是为个人。结果,曹操根本不念昔日陈宫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不加理会。
这事儿要是放到咱身上,将心比心,咱是陈宫,会怎么想?恐怕是窝火憋气加郁闷,所以,为什么后来陈宫对曹操恨之入骨,大概也是情理之中了。
回头来看,陈宫义释曹操,弃官相随,那是因为,曹操有除董卓、为民除害之心,这一点感动了陈宫。但是,后来接二连三的事情,老实说,曹操办的这些儿事有点龌龊,这才使得陈宫弃他而去,与他为仇。
吸引力法则,贵人都是我们感召来的,吸引来的。心中有贵人,吸引来的都是贵人,心中有小人,吸引来的都是小人。根本的,还是在于我们自己。老子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德高鬼神钦,人人皆是贵人,怎么还会有小人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