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一切更美好!
www.mesian.net

昆仑仙山究竟在哪里?没想到千年之谜就藏在这两个字中……

发布日期:2024-08-06 11:39:41   作者 :玉常    浏览量 :394
玉常 发布日期:2024-08-06 11:39:41  
394

文|玉常

象数演易堂原创


一提到昆仑,估计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昆仑山了。
昆仑山是我国西北的一座山脉,被称为万山之祖。
昆仑山的山名是汉武帝封赐的。
《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汉武帝)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就是说,在汉武帝的时候,派出使者去探寻河的源流,发现河的源头是在窴这个地方,这里的山上出玉石,就采集了些回来,汉武帝根据古书所讲,就把这个山命名为昆仑。

《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 高诱注:“昆仑,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高诱是汉武帝之后300来年的东汉人,他这里所说的昆仑山名,延用的应该是汉武帝的命名。

汉武帝所依据的古图书,可能是《山海经图赞》:“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而有九井,以玉为槛。”这里提到了昆仑在西北,是水之灵府,提到了玉。现今的昆仑山基本符合这个条件,所以汉武帝将之命名为昆仑山。

但汉武帝却忽视了一个东西,古书中经常提到昆仑墟,昆仑之丘,却并非指具体的山。汉武帝将之混淆了。而后世之人也将之混淆了。

如果昆仑是具体的山,那就直接叫昆仑,或者直接叫昆仑山,干嘛要叫昆仑墟?昆仑之丘?就好比泰山,直接叫泰山就好了,或者叫岱岳,不可能叫泰之墟、泰之丘吧?

丘只是小土山,而昆仑山却是万山之祖,是大山,应该叫昆仑岳才对,怎么能叫昆仑丘呢?并且还加个“之”,昆仑之丘,哪有这样的叫法?

墟是人工建的土山,如殷墟,人建的建筑荒废后叫废墟,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怎么能叫昆仑墟呢?

很明显,汉武帝所命名的那个昆仑山,并非是古图书中所说的昆仑墟、昆仑之丘。

那古书中所说的昆仑到底是什么?在哪里?

其实,昆仑这两个字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甲骨文的“昆”字,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两只爪。

当然,也可以说是羽毛。

无意中发现,甲骨文的“昆”字,与“习”字实在是太象了!就是字的反转!
“习”的意思是鸟学习飞翔。
不过,“习”字中的那个象“日”一样的圆却并不是“日”,而是目标符号,意思是朝着一定的目的地飞,或者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飞,那就是习。
甲骨文的“昆”字下面,就是鸟足,或者是鸟的翅膀。到了小篆的时候,讹变为“比”,也就是两个并肩的人。
那么,“昆”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昆”字的本义是太阳的运行。之所以与翅膀有关,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太阳之所以东升西落,是因为有一只鸟在背着它飞。因此,自古以来,太阳都与鸟有关。

上面这个图正是“昆”字的图像化。一只鸟背一个太阳,有一条线,右边有一短线是标示符号,意思是,太阳从左边开始起飞,到右边这里结束。

上面这个太阳鸟图案,中间是太阳,四周四只鸟,代表四季。

上面是《山海经》中的金乌负日图。
再来看下“仑”字。

现在看到的“仑”是简化字,繁体写作“”。
“仑”字的下部比较好辩认,就是“册”。看下“册”的汉字演变:

有人认为,这个“册”是竹简。但玉常老师觉得可能性不大。一个是,甲骨文出现在商朝,那个时代还没有竹简吧?竹简应该是周朝以后,春秋战国出现的。另一个,甲骨文的“册”字,那些竖线,长短不一,而竹简的长度是一样的,所以,不应该是竹简。
这个“册”应该是用木棍扎起来的篱笆墙,“栅”字承系了“册”字的本义。

侖”字上面是一个倒三角。唐汉先生在他的一本书中解释“仑”,认为这个倒三角“是一个表示男性生殖器”(《图说字源》),但在他另一本书里解释这个“仑”却认为上面为倒口,整个字的意思是“倒口的吞后不吐不言,表示禁忌之义”(《发现汉字》)。
唐汉先生的两种解释都不对。
上面的倒口的意思是,上面对下面的人说话,可以参见“命”和“令”字。
命与令两字意思相似,都是上位者对下位者说话。命与令的甲骨文居然一样:


侖”字上面的这个倒口,就是上位者对下位者讲话。那这个上位者是谁呢?就是“昆”,就是太阳,就是天,就是规律,就是道。
“册”的本义是把杂乱的木棍编连在一起,侖”字上面的倒口的意思是天道对人们的启示,因此,侖”字整体的意思就是,人们把太阳的运行规律记录下来。
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太阳的运行规律的呢?就是通过圭表测影。
要进行测影,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应该是在高处,最好是在山头,这样可以避开其他高物的遮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才把昆仑与具体的山联系在一起)
测日影是很严肃的事情,所以,要有一定的仪式感,于是,就建了一个台子,测影台。在这个台子上测日影,把测得的结果进行整理,就产生了当时的历法。这套历法叫太阳历,时至今日,在彝族还有传承。

测日影的那个台子,就叫昆仑台。

上面是昆仑台的俯视图,即从上往下看。从侧面看的话,昆仑台有三层。如下图:

上面这个图是对昆仑台的真实描绘。上面的鸟代表的就是太阳,鸟站立的那个叫通天柱,下面这个台子就是昆仑台,有三层。
昆仑台一开始是亚形建筑,关于这个亚,要展开的话就又是一个长话题了,这里还是简化一点。亚字与巫字同源,我们先看下巫与亚两个字的演变:

亚与巫的共同点都是十字形。十字形表达的是贯通的意思,什么是巫呢?就是能沟通天地鬼神的那个人;什么是亚呢?就是能贯通天地的那个建筑。
这个亚形的昆仑台后来就成了帝王的墓。因为,帝王们希望死后可以由此而上天。

亚形到了后来因为天圆地方的观念而变成了方形。
一开始的昆仑台是三层,代表的是天、地、人的概念,到了后来就拆开了,变成了现在的天坛、地坛。

天坛为圆形建筑,仍保留着三层的概念。地坛也为三层,为方形。

中间一层就变成了先农坛。日坛与月坛等于是天这一层分化出来的,早先的昆仑台的上层分化出了后来的天坛、日坛、月坛。

嵩山观星台继承了部分昆仑台的特征。观星台也有测日影的日圭,但同时也为了观星。嵩山观星台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在这里正午的时候,表下是没有日影的,所以被认为是地中,嵩山被称为天地之中也即由此而来。
昆仑墟在其东,墟四方。”(《海外南经》)这里的昆仑墟指的就是测日影的昆仑台。这里明说了“墟”四方,由此可知,墟是人工建的土台,而不是山,因为,土台可以是四方,但没有山是四方的。
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坠形训》)嵩山观星台即“日中无影”,嵩山被定名为“天地之中”大概也是据此而来。

《史记·封禅书》:“济南人公玊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此段中所讲,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昆仑台,这与伏羲时已经有所不同,但功能基本相似。这里提到“明堂”,后世的明堂、大庭都是从昆仑台演化而来。昆仑就是类似于楼的建筑,其功能是“拜祠上帝”。

昆仑台测日,是伏羲族的产物,到了黄帝族,开始观星,由此而产生了另一套历法。再后来是阴阳合历。伏羲族的昆仑台被部分继承,有些被改变了。其原本的含义逐渐模糊,并被神化,成为传说。于是就诞生了西王母所住的昆仑仙山的神话。
到了汉朝的汉武帝,他已经迷失了昆仑台的本义,迷恋于昆仑仙山神话,为了与传说及昆仑仙山相对应,于是在西北找了一座山并命名为昆仑山。这与佛教的四大名山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峨眉山相仿。


【总结】:

昆字的甲骨文描述的是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仑字的甲骨文描述的是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历法;伏羲族的人们所建的测日影的台就叫昆仑台;昆仑台起初是亚字形,亚字的本义是贯通天地,后来因为天圆地方的观念而变成方形,而帝王们因为想死后上天,所以,所建的墓仍采用亚字形;昆仑台起初是三层,分别代表天地人,天这一层是观天的地方,是敞开的,没有顶,地这一层是议事的地方,即大庭、明堂,传到后来就成了帝王们的大雄宝殿,而人这一层,就成了后世祭祖的地方;伏羲族观察日影而建的太阳历历经数千年,仍在今天的彝族被完整保留;由于历史更迭,主要是黄帝族又发明了观星,观星比测日更为精确,伏羲族测日影的昆仑台就渐渐被人所淡忘,由此而转成了传说与神话。于是,昆仑二字就成了千古之谜,主要是人们把昆仑、昆仑墟、昆仑之丘的概念混淆了,当成了神话中的仙山或者具体的某座山。但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其魅力就在于,虽然有中断,但仍有传承与延续,我们通过蛛丝马迹,稍一梳理,溯本逐源,就能得见事物的本相。


-END-




昆仑
昆仑山
汉字字源
汉字演变
CONTACT US
www.mesian.net
回到顶部